《大家論壇》文化戰視角:打贏美國大選 種族仇恨是軍火庫中重要武器

韓森(John Mark Hansen)    2023年03月16日 07:00:00

韓森(John Mark Hansen)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




 



過去幾年,美國共和黨人對「批判種族理論」(CRT)的撻伐不斷升級。他們反對這種研究美國種族的學術方法,不是因為他們對或自認是對,而是因為共和黨人發現,要打贏美國大選,文化戰確實有效。遺憾的是,種族仇恨仍是文化戰軍火庫中的重要武器。



 



維吉尼亞州州長楊金(Glenn Youngkin)2021年選戰以挑起反CRT的恐慌為主軸,最終贏得勝利;可能角逐總統大位的佛州州長迪尚特(Ron DeSantis)最近也因新版非裔美國人大學先修課程納入CRT槓上大學理事會。過去兩年,共和黨掌權的18個州先後通過禁止或限制這種教學的法律。



 



但在這場大致是製造出來的戰爭中,反CRT的領袖卻用奇怪的方式展現反對。他們忠實呈現CRT學者反覆在美國歷史中發現的情景,進一步用證據強化必須反對CRT的理論。



 



CRT創始人之一貝爾(Derrick A. Bell)是前司法部官員、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律師,也是哈佛法學院第一位終身黑人教授,他在1970年出版的憲法案例集《種族、種族主義及美國法律》中,援引美國史料,表達對美國法律秩序的一些看法。



 



首先,貝爾認為美國法律自建國以來便過分偏重種族問題。美國政治人物執著種族並非新鮮事,但當今反CRT運動的獨特之處在於,試圖把白人兒童在看到黑人等少數族裔遭受不義時據稱受到的創傷認定為犯罪



 



貝爾的第二個看法是,在美國歷史上,白人這個概念是透過社會習俗、立法及法律詮釋建構的。迪尚特正是很好的例子,他的先祖來自義大利南部,1900年代初抵美時,會被許多土生土長的美國白人視為個別且低等的「種族」。1924年國會通過《民族起源法》,如當時某位眾議員所說,正是為了保護「美國種族」免於「被更多同類淹沒」,但1965年該法被廢除時,如迪尚特這類的義裔美國人已被認定為白人。



 



貝爾最後主張,美國憲法及法律體系反映獨立以來佔多數的白人實質利益。只有在白人認為有利自己時,才會出現種族平等的進步,也就是把完整美國公民的權利、特權和福利,擴大賜予非裔美國人等被種族化的「少數族群」手中,貝爾稱此為「利益趨同」。



 



貝爾援引林肯總統出於軍事而非道德理由發布的《解放奴隸宣言》,以及艾森豪總統支持學校廢除種族隔離,化解了與蘇聯宣傳戰美國的責任作為例子,如貝爾指出,這種「進步」多半是暫時的,而且通常會在美國史上出現種族「反彈」期被撤銷。



 



一系列事件導致美國種族關係來到現在這個時刻,證明了貝爾的論點。2008年歐巴馬當選總統,讓各界、特別是美國白人燃起希望,認為美國終於擺脫了種族主義,但在歐巴馬第一個任期內去世的貝爾,或許反而會更加懷疑。果真如此,事實證明,黑人家庭入主白宮,加上保守派對「索取者」的不滿以及害怕非白人成為多數族裔,引爆另一場種族反彈,給予川普、楊金及迪尚特崛起的舞台。



 



假如共和黨人真的反對CRT,絕不會表現出來,而會設法用合理論述及可信證據來加以反駁。他們想把種族焦慮轉化為勝選,只證明了他們知識上的不誠實



 



美國有依據論述及證據、且能進行反擊的強大制度,但路障絕不能捨棄。面對迪尚特質疑後讓步、取消非裔大學先修課程的大學理事會,必須恢復原始課程,並主張這是該主題最佳的學術研究表現。



 



此外,認證機構必須拒絕承認禁止教授任何科目、或試圖規定某些科目應如何教授的學院或大學。知識完整性無法與政治灌輸共存,美國教育機構必須選邊站。



 



(翻譯:鄭可妮,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Republicans' Critical Race Wa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短期投機炒房形同詐騙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