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斯 (William R. Rhodes)
●羅德斯全球顧問公司總裁
麥金塔許 (Stuart P.M. Mackintosh)
●非營利組織30人小組(G30)執行董事
北加州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和紐約Signature Bank倒閉案,是200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類似事件,區域型和中型銀行股價應聲暴跌,存戶和企業擔心還有哪家銀行會步上後塵。美國拜登政府和聯準會已適時介入,以預防因恐慌而爆發銀行擠兌,並且提供金融體系所需的支持。
對於各地議員、監管者、銀行董事會和執行長而言,這些突如其來然的銀行倒閉事件有如一針見血的提醒,確保公司穩定與健全是永無休止的工作。在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的案例中,要負責的不只有一方。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得歸咎於國會議員和前朝川普政府,他們聽取銀行業的遊說,認為替所謂較小型銀行鬆綁監管和資本負擔是明智做法。在2018年修法後,資產低於2500億美元的銀行不再需要像較大型同業般受到一樣嚴格的監管(包括資本和壓力測試),理由在於這些銀行不會對美國金融體系穩定構成系統性風險,但這個理由顯然是誤謬。
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推出《陶德-法蘭克法案》加強監管,令人震驚的是,法案提案人、前眾議員法蘭克 (Barney Frank) 實際上也支持法規鬆綁,後來並成為Signature Bank董事會成員。顯然,銀行董事會成員不應破壞自己銀行的穩定性,但情況似乎正是如此。已故聯準會前主席伏克爾 (Paul Volcker) 曾警告,勿取消針對小型機構的「伏克爾規則」(禁止使用存款進行自營交易),如果議員聽取他的意見,這次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或可逃過一劫。
我們現在可以清楚知道,就像2007-08年金融危機一樣,恐慌可以從小銀行迅速蔓延到大銀行,然後跨越國界和市場。有鑑於這種事態發展,國會必須重新審視對於《陶德-法蘭克法案》考慮不周的鬆綁。但問題還不止於此。除了金融規則鬆綁之外,監管者和監督者也未善盡職責。
當這些區域銀行大量持有高風險及高波動性的加密貨幣和其他資產時,舊金山和華府的聯準會監管人員在哪裡?為什麼監管者和監督者沒有更注意自己的微觀審慎管理責任,以及緊縮貨幣政策可能對銀行金融穩定性造成完全可預料的外溢效應?加州的銀行監管機構在哪裡?他們是否與矽谷銀行太過熱絡,以至於欠缺批判能力?
美國大眾有權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現在正在為他人的冒險和貪婪行為付出代價,替兩家銀行未保險的存款提供100%擔保。這些存款主要屬於風險資本家、加密貨幣投資者,以及其他足夠老練、理應能承擔下行風險的人。
兩家銀行本身呢?既然銀行經理人應該對其成敗負責,他們也應該遭到究責,甚至在適當時候承擔法律風險。大眾有權知道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董事會在風險上升、利率上升、集中風險逼近之際,以及成本增加時提出哪些問題(如果他們有提問的話)。據報導,就在矽谷銀行倒閉的前幾個小時,其執行長貝克 (Greg Becker) 還發獎金犒賞員工。矽谷銀行董事會為什麼同意他這樣做?
貝克也大力支持《陶德-法蘭克法案》的鬆綁,這自然不意外。在他得償宿願後,矽谷銀行拿著客戶的存款,開始尋求更高收益。
大幅波動的加密貨幣和過度集中於高風險科技初創公司,跟高風險息息相關;當其他銀行對此避之惟恐不及之際,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卻孤注一擲。聯準會已明示緊縮貨幣政策將到來,當其他銀行風險管理者因此預期而調整投資組合時,兩家銀行卻紋風不動(在倒閉前的關鍵數月,矽谷銀行甚至沒有資深風控經理)。當其他銀行經理人明白寬鬆貨幣政策的好日子不再時,矽谷銀行和Signature Bank仍沉迷於歌舞昇平。
最後,兩家銀行也都錯在沿用他們客戶的思維。銀行內部文化和規範似乎已經發生轉變,反映的是矽谷文化和規範:他們行動迅速、貸款迅速,破壞事物,並最終摧毀自己。
國會、聯邦監管機構和銀行高層當中,有太多人已經忘記經濟由好轉壞的情況。太多議員和政策制定者(尤其是在川普的白宮)相信銀行遊說者的論點,後者迫切希望開闢冒險的新戰場。最終,央行迅速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時,難免對銀行風險和投資組合產生影響,監管者和監督者被逮個正著。
人們希望在白宮、財政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和央行迅速干預後,將可以相對限制這場危機的規模。但瑞士信貸的困境顯示,過去一周發生的事件可能已經影響波及全球。即使美國經濟避免另一場金融災難,我們也必須重新審視和汲取過去銀行業危機的教訓。這也代表我們要確保那些應對這些銀行倒閉負責的人,面臨尖銳質問和真正清算。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o Is to Blame for the New Banking Crisi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