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新冠視角:疫情陰霾尚未消散 數百萬人仍深受威脅

哈斯汀(William A. Haseltine)    2023年04月08日 07:00:00



 




哈斯汀(William A. Haseltine)

●國際健康智庫ACCESS主席兼總裁

●科學家、生技企業家及傳染病專家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壟罩全球以來,人類在抗疫戰爭中已有顯著成效,不過在許多方面又回到了原點,世界大部分地方幾乎沒有公衛預防措施,且目前的疫苗及藥物仍無法預防或有效地治療大規模的感染。



 



毫無疑問地,COVID-19仍時時刻刻威脅人類的健康。研究發現,重複感染新冠肺炎會使死亡、血栓、肺損傷等健康問題的風險倍增,染疫之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在12個月內會增加4.5%,此數據與病患本身的年齡、種族、性別、體重、吸菸史等因子皆無關。



 



美國人中幾乎每5人就有1人出現長新冠後遺症,近期的研究估計,此症狀導致近400萬人失去工作能力,持續重複感染對社會及經濟的長期影響不容小覷。



 



雖然mRNA疫苗可有效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但該疫苗是否會降低人體免疫力還是未知數,而大眾對於接種追加劑的意願也逐漸降低。美國18歲以上的人口中,僅18%接種二價加強劑。



 



再者,民眾目前無法取得已獲授權的單株抗體療法,且預防新冠的藥物Evusheld看來效果不彰。因此,多達1.7萬名免疫功能低下或屬於高風險族群的美國人,仍暴露在新冠及高死亡率的風險中。而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能有效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卻會與許多常見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如降血脂的statin類藥物及抗凝血劑等。



 



Paxlovid在感染新冠肺炎的頭幾天服用功效最佳,但受限於此,加上民眾對復陽的擔憂以及療效的質疑,Paxlovid的接受度並不高,在高風險族群中也是如此。2022年,美國80歲以上的確診病例中,服用Paxlovid的不到三分之一,考量到這些長者占新冠相關死亡病例的一大部分,這種現象並不樂觀。



 



但這場戰役並非毫無希望,因為我們已經有成功的範例可以追循。在過去,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就等同被宣判死刑,如今愛滋病患已可以幾乎不受病毒影響地正常生活,感染者的預期壽命也與常人接近。能有這樣的結果,並非單一有效疫苗的功勞,而是得歸功於一系列預防及治療的抗病毒藥物。最近當局又核准了30種以上預防及治療愛滋病的藥物,其中有些僅需施打單劑,就能提供六個月的保護力。



 



對抗HIV的經驗可以協助我們解決新冠病毒的抗藥性,在未來病毒株持續變異時,也不會束手無策。因此,我們必須擴大尋找高效且持久的安全藥物,同時深入研究新冠病毒,了解其細胞結構、分子組成及生化機轉。



 



在前幾波疫情中,確診者多感染相同的病毒株,我們現在與未來要面臨的是Omicron的多種亞變異株。每次亞變異株進行變異,棘蛋白受體結合區(人類抗體與病毒結合的部位)都會不斷突變,導致病毒躲過免疫系統偵查的機率增加。因此,我們需要的關注一群新的抗體,能夠與Omicron亞變異株上很少突變的受器結合,以免病毒一突變,藥物就失效。這種抗體不只能夠治療新冠病毒,也可望用來對抗MERS及SARS-CoV-1等類似的冠狀病毒



 



利用人工智慧進行抗體模擬的技術正不斷進步,若能好好利用,花在辨識抗體的時間可望大幅縮短,例如人工篩選B細胞受體序列的工作,可用軟體快速達成。雖然目前有些研究正在開發能夠中和多數病毒的抗體,但多半與新冠病毒的親和力並不高。幸運地是,最近有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慧開發出了藥物,與病毒的親和力是現有藥物的20倍。這樣的成功模式也可利用在研發治療COVID-19的藥物。



 



疫情的陰霾尚未消散,數百萬人仍處在風險中。惟有加緊科學研究的腳步,並持續提供研究團隊充足的經費來開發替代的藥物療法,人類才有望一勞永逸的解決COVID-19帶來的危機。



 



(翻譯:陳柏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 Path Out of the Pandemi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