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俄羅斯視角:戈巴契夫的政治改革 讓死亡和消失不再是政爭選項

赫魯雪娃(Nina L. Khrushcheva)     2022年09月07日 07:00:00

 






赫魯雪娃(Nina L. Khrushcheva)



●紐約新學院國際事務教授

●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曾孫女




 



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經常說,「我們都需要改革(perestroika)」。身為蘇聯最後一位領袖,戈巴契夫正是依循此信條生活。1985年他成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並推行改革開放(glasnost)政策,更改變自己的職銜,寧可被稱為總統。



 



他是蘇聯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總統,是俄羅斯(蘇聯實質上的中心)上個世紀最民主的領導人,甚至說是有史以來最民主也不為過。蘇聯解體後的31年間,他對和平、相互理解、對話和民主的信念仍堅定不移。



 



正是這樣的價值觀,引領戈巴契夫將蘇聯軍隊撤離阿富汗,退出這場長達十年的災難性戰爭。1993年,他還用自己1990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所得的獎金,資助俄羅斯民主派人士創辦的重要媒體《新報》(Novaya Gazeta);該媒體的編輯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去年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今年2月普丁總統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不久後《新報》與其他數十家獨立媒體皆被迫暫停運作。



 



戈巴契夫同樣因自己的信仰而備受煎熬。也許如果他在1991年就過世,當時的人們可能會忙於評估他的歷史地位。但俄羅斯人面對活生生的戈巴契夫,卻報以敵意和尷尬的沉默。多年來,人們難得談起他時,也往往是在否定他的成就。



 



由於推動改革政策,戈巴契夫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批評;如今包括普丁在內的許多俄羅斯人,也將此改革視為災難,有人說它太極端,有人說太保守,也有人說太過軟弱。不過,戈巴契夫並沒有逃避公眾監督;即使因年紀大且疾病纏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他仍持續擔任戈巴契夫基金會(Gorbachev Foundation)的主任,接受外界批評,而這個基金會也體現了他的價值觀。



 



正如普丁,戈巴契夫也認為蘇聯應該繼續存在;與普丁不同的是,他的構想是建立一個經過改革的民主化聯邦,而不是一個不願屈服於克里姆林宮統治的國家聯盟。



 



2000年代,戈巴契夫曾告訴我,1989年他為什麼沒派坦克到德國阻止柏林圍牆倒塌;這座圍牆是依照我曾祖父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的命令,於1961年所建造。戈巴契夫表示,「我們不應該在主權國家身上強加生活方式」。



 



戈巴契夫在蘇聯解體後所面臨的反感情緒,他本人也要負一部分責任。改革者往往缺乏耐心,而他在短短500天內徹底改革經濟的計畫,就像1961年赫魯雪夫承諾在20年內實現「發達共產主義」(developed communism)一樣不切實際。



 



戈巴契夫之所以不同於其他俄羅斯領導人,在於他願意為自己的執政後果負責。赫魯雪夫和戈巴契夫的繼任者葉爾欽(Boris Yeltsin)也這麼做了,徹底離開公眾視野,為自己未能完成的目標而私下自責(順便說一句,葉爾欽是除了戈巴契夫之外,唯一一位在過世前便被迫下臺或自願離任的俄羅斯領袖)。相較之下,戈巴契夫加入歷史學家、政治人物、自己的同志以及一般公眾的行列,對他的統治作評價。諷刺的是,他本人也出了力,讓自己在還活著的時候便被埋沒在歷史洪流之中。



 



俄羅斯人普遍認為,因為戈巴契夫做出錯誤選擇,導致政策偏離正軌或失敗;儘管如此,國際上看待他的歷史遺產,態度卻與此截然不同——而且有充分的理由應該如此。20世紀的最後十年,以及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是全球化的鼎盛時期,而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戈巴契夫努力向世界敞開懷抱、建立「全新的政治思維」,並緩和俄羅斯對外界一貫抱有的敵意和懷疑態度。



 



身為一個有良知的人,戈巴契夫從克里姆林宮以外的視角反省自己的領導。他熱切渴望解決經濟困難、政治不穩定等問題,且認為自己對此有責任。1996年他異想天開參選總統,雖然居於劣勢,卻至少讓某些俄羅斯人(比如我本人)認為去投票這件事是值得的。那年,在一個比蘇聯任何時期都還要混亂的時候,葉爾欽參選幾乎不讓人感到鼓舞。



 



這麼令人興奮的事件(俄羅斯才剛有總統選舉,新鮮感替它賦予了節日氛圍),如果僅僅淪為又一次表達不滿的機會,那就太可惜了。我從不認為戈巴契夫真有機會勝選,也不覺得他能成為一位好的總統,但他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位,經歷多年的埋沒又重新成為候選人的總統,他一方面能代表過去的領袖,又能替未來發聲。



 



這是退休的赫魯雪夫只能想像的夢想。1964年,我的曾祖父被逐出克里姆林宮;在他過世之前,因為有足夠的時間反思過去,他得出結論,認為其實自己最大的成就不是「解凍」政策(thaw)--該政策譴責史達林罪行,同時推動政治和文化上的自由化--而是僅僅用一次簡單的投票,就讓自己下台。他既沒有被宣告為「人民公敵」,也沒有被流放到勞改營(gulag),只是被迫在自己的度假別墅(dacha)裡「光榮退休」。他在政治上垮台之後,並沒有被整肅殺害,但如果是在1930年代他根本無法逃脫。儘管如此,赫魯雪夫對自己缺乏勇氣而感到遺憾,也希望自己任內有更進一步推展解凍政策,這麼一來他的政治生命就不必然畫下句點。



 



過了25年,俄羅斯終於轉向自由開放。死亡和消失不再是唯一的選項,如何結束政治生涯是有選擇的。如果說戈巴契夫在1996年沒有機會勝選,他至少還有參選的機會。如今備受嘲笑的改革和開放政策為此奠定基礎,在葉爾欽統治期間讓此事成為可能;雖然葉爾欽不喜歡戈巴契夫,但他也夠民主,維持了改變的精神。



 



因為有開放政策,才促進獨立媒體發展;隨著俄國入侵烏克蘭,媒體機構被摧毀,戈巴契夫的遺產至今似乎已經覆滅。但戈巴契夫本人更為樂觀;他常常形容自己是赫魯雪夫解凍政策的產物,而他無疑會鼓勵我們,要相信俄羅斯有一天會出現一位新的領袖,展開一場新的改革,促使他畢生致力實現的價值觀起死回生。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周昱君)



 



 © Project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Greatest Democrat Russia Ever Had》,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1)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1】永慶房屋爆業界不能說的秘密



 



(2)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2】永慶房屋示警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