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
●世界貿易組織祕書長
●奈及利亞前財政部長
●世界銀行前常務董事
克魯格(Anne O. Krueger)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
●國際貨幣基金前第一副董事總經理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學院教授
●史丹福大學國際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從民粹主義氣焰高張、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020年代才剛展開,全球貿易之路就走得異常艱辛,對全球貿易賴以維繫的原則、規定和多邊體制構成嚴峻挑戰。世界貿易組織祕書長接受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克魯格(Anne O. Krueger)訪談,對未來最大的挑戰與機會何在,表示她的看法。
克魯格: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貿易被當作制裁武器,您認為這種做法會產生什麼長期後果?
伊維拉: 這場戰爭對所有的多邊組織都產生影響,世界貿易組織(WTO)也不例外,畢竟會員國無法忽視戰爭,必須表明他們的觀點。
這個多邊貿易體系當初成立的信念,是貿易與互相依賴可促進和平與繁榮,而穩定的貿易關係會進一步助長貿易流動。以歷史標準來看,過去75年來,世界確實享有可觀的繁榮與和平。
俄烏戰爭及其招致的反應提醒我們,貿易乃至經濟上的互相依賴,都可能被武器化,雖然起了作用但也會有副作用。同時,這場戰爭引起的震撼也進一步凸顯出貿易的必要性。要減輕這場危機帶來的糧食安全衝擊,需要世界合作維護糧食及關鍵投入品跨境暢流無阻。
大致而言,我們需要更深、更多元、更去中心化的世界市場,因為在因應衝擊上更有韌性,也更難被任一國拿來當作武器。這需要強而有效的多邊規則架構。這正是為什麼164個WTO會員國最近在6月第12屆部長會議(MC12)上達成共識是如此重要,顯示多邊體系即使面臨重重挑戰仍可能獲致成果,也顯示策略性合作可與策略性競爭並存。
克魯格: 您擔任過奈及利亞財長,也曾任職於世銀,熟諳國際組織運作。你剛接任世貿組織祕書長職務時,可有什麼事令您訝異?
伊維拉: 讓我訝異的是,未聚焦於達成結果,磋商重大協議曠日費時。人命關天,但協商放棄智財權鼓勵製造新冠疫苗就拖很久。WTO核心宗旨是以貿易造福人群,如果關心人群、關心永續性,達成協議取得結果就不該耗費那麼長的時間。
克魯格: 許多人將爭端解決機制(DSM)視為WTO一大成就,但DSM因美國政府拒絕同意其上訴機構的新法官任命案,而陷入停擺。您對如何恢復、甚至強化DSM有何看法?
伊維拉: 這套系統多年來以規則為基礎客觀行事,協助化解貿易爭端的效果良好。但沒有完美無瑕的系統,DSM仍有改善空間。美國啟動了如何從技術層面改進的辯論,會員國在MC12承諾2024年完全恢復此系統運作。要達此目標,有賴會員國極大的投入與決心。他們已在各種非正式場合,針對爭端解決機制如何影響自身利益、且這些利益又如何能在改良後的機制受到正視,進行討論。我認為,這些討論在未來數月會有更多進展。
克魯格: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和WTO在二戰後的半世紀扮演要角,但時代已改變,令人質疑WTO在快速數位化的經濟是否變得比較不合時宜。您對WTO角色如何與時俱進有何看法?貿易議程應納入網路安全性和電子商務這類議題嗎?
伊維拉: 不應低估貨物貿易的重要性,估計2021年貨貿價值達22兆美元 – –占全球23%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若是貨貿無關緊要,過去一年來何必對供應鏈問題憂心如焚。WTO扮演著讓貨貿更開放、可預期的核心角色,畢竟全球逾75%的貨物貿易依循最惠國待遇(MFN)條件。
即使是數位經濟,也奠基於實體貨物。對數位經濟不可或缺的產品,像是伺服器、半導體、電腦和行動電話,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已取消其關稅。ITA共有83個締約國,合計占這類產品全球出口的比率超過97%。2015年,ITA擴大到取消逾200種產品的關稅,2020年這些產品的貿易價值為1.8兆美元 – –相當於全球製造業出口總值的19%。.
話雖如此,WTO顯然必須再進化,也正著手這麼做。疫情促使人們轉向電子商務和遠距工作,已導致全球以數位方式提供的服務出口加速成長。2020年,貨物和面對面服務貿易萎縮的同時,數位方式提供的服務出口逆勢增加11%。初步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9月,全球電腦服務出口比2019年同期躍增34%。
市場依循WTO電信與金融服務協議有幫助,暫時對電子傳輸免課關稅(在MC12上獲准展延)也有助益。
專門針對數位經濟的基本全球貿易規仍付諸闕如,但美國、歐盟、中國和其他83個WTO會員國努力改變現狀,正磋商電子商務相關新規定,網路安全性是一大議題。參與者已就消費者保護、電子簽章及合同、無紙化貿易、垃圾訊息等議題,同意未來規則的輪廓。定義共通的數位貿易參數,將降低小企業參與的門檻,進而能擴大經濟機會。
克魯格: 多邊機構採取行動對抗氣候變遷的壓力日增,WTO應有何做法,畢竟許多提議的改革,例如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可能違背WTO規則或自由貿易原則?
伊維拉: 貿易是對抗氣候變遷解決方案的一環,WTO會員國在MC12正式文件中就表明「認清全球環境方面的挑戰,包括氣候變遷」,並肯定多邊體系在因應挑戰上扮演的角色。會員國紛紛提案,有的重提讓環境相關貨物與服務貿易自由化,以降低去碳化的成本;有的尋求解決塑膠污染(藉由支持協商聯合國「國際塑膠公約」),以促進更循環再生的經濟,並且改革化石燃料補貼。
目前已提出大約70種不同的全國性、非全國性和區域性碳訂價(carbon pricing)做法。我仍堅信,共通的全球性碳訂價做法,最能傳達去碳化的價格訊息,同時將貿易衝突降到最小,並確保窮國也有發言權。為此,WTO正與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和OECD合作,共同建立一套藉以評估碳訂價的通用事實基礎。
務必明白,為落實目標宏偉的政策,只要這些政策不構成對貿易夥伴不合理的歧視,WTO的規則都提供法規空間。各國氣候計畫的設計與落實上若能加強協調與合作,可協助減少潛在衝突並提升環境政策的成效。WTO正是協助促進協調與合作的場所。
克魯格:中國崛起給貿易政治經濟帶來最重大的改變,中美衝突成為這個貿易體系所有參與者愈來愈憂心忡忡的顧慮。WTO能協助緩和衝突嗎?
伊維拉: 中國的經濟崛起一飛沖天。2000年,即加入WTO的前一年,中國只占3.9%的世界貨物貿易,2020年已躍增至14.7%。同時期進口占比從3.4%提高到11.5%。人均所得(以購買力平價計)增加五倍,從2890美元增至17110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以購買力平價計)增加一倍多,從7.3%擴大為18.3%。
儘管衝突和脫鉤之說甚囂塵上,美中貨貿一直盤旋在歷史高檔。美國去年對中國貨物出口1530億美元,破紀錄;美國從中國進口5420億美元,與2018年升至顛峰的5630億美元相差不遠。
倘若實際脫鉤,所有經濟體都將付出高昂代價。一個訂有全球規則保障自由貿易的強健多邊貿易體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低收入地區尤然。美中貿易衝突一部分出自於經濟模式的差異– –具體來說就是與國家對經濟的介入程度有關。在這方面,WTO正盡最大努力提升政府干預的透明度,包括補貼在內。
今年4月,WTO與IMF、OECD和世界銀行共同發布研究報告,提及許多的補貼目標明確對準矯正市場失靈;其他的許多補貼則附帶高昂的國內代價,或對全球普遍造成有害的影響。國際合作促成補貼紀律的改善,可協助減輕一部分的美中衝突。
在MC12,我們目睹中美合力弭平鴻溝,在一些領域獲致結果,包括:「貿易相關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的豁免協議。未來在WTO,類似的合作仍有必要,以利這個多邊貿易體系管理21世紀的衝突,包括電子商務和環境議題。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Trade Agenda Toda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2)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這間企業持續示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