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斯(Daniel J. Arbess)
●外交關係學會成員
●投資基金Xerion Investments執行長
在許多發達經濟體物價飆升之際,中央銀行因行動落後於通膨趨勢而飽受抨擊,儘管過去它們從未像現在這樣受到責難。去各國央行因政府政策及地緣政治限制,總得等到通膨臨頭才會將貨幣政策正常化。而現在,中國與俄羅斯的供應鏈中斷,正好碰上美國財政部向消費者大撒幣創造的人造需求。
想緊縮貨幣而不造成經濟停滯(緊縮的金融環境已讓經濟步履蹣跚),現在可施展的空間極為有限,但請別誤會:錯過貨幣緊縮政策時機是因為政治領袖的決策,有責任解決問題的是他們。別忘了,長期經濟大環境仍由「3個D」所定義:增長的債務、人口高齡化與顛覆性的勞動力和需求置換技術。這些情況下,持續的通貨緊縮比偶發的通膨更危險。
回頭來看, 2018年經濟強勁時,美國聯準會與其他國家的央行顯是迫於政治壓力暫緩政策正常化(這可是有效因應下一次危機的前提)。疫情來襲時,前總統川普的政府和國會手足無措,指示財政部借入數兆美元發放「經濟影響補助金」(Economic Impact Payments)以刺激消費者需求。2021年,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基本上蕭規曹隨。
聯準會大舉買下新發行的短期公債,過去2年來持有部位倍增,從4兆美元暴增至9兆美元(是2008年中期不到1兆美元的9倍)。後果顯而易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所言,通膨「到哪都是貨幣現象…只會因貨幣數量比產出更快速增長而出現」。捧著更多的銀兩搶購同樣的商品與服務產出,只會讓價格水漲船高。
通常聯準會能藉由升息壓低供不應求的現象直到供給趕得上,不過這次地緣政治與疫情後的經濟復甦在十字路口交會,引發了需求激增和供給延後。
所幸隨著消費者花完了振興補助金,最新資料顯示通膨來到了最高峰,民間企業不等政府行動先行修復供應鏈,應可使通膨進一步消緩。但現在市場終於能因應升息,較立即的危險是金融環境過度緊縮。
各國央行追求量化緊縮(QT)——即出清15年來購入的債券之際,通膨可能很快就會成過去式。聯準會正放眼未來1年出清1兆美元(相當於11%)的國庫券。
問題在於聯準會出售公債時,會用私人市場的定價,無論基準利率為何,都會降低市場流動性。因此,10年期公債過去1個月的殖利率已從1.9%躍增至2.7%,而聯準會才剛展開出售3個最溫和資產中(今年6月至8月每月475億美元)的第1個。
與此同時,從財政角度來看,很多事情都可能出錯。考量24兆美元的美國主權債是公開持有,平均到期日約5年,意謂未來5年升息2個百分點,將讓聯邦政府目前3520億美元的債務負擔,暴增近5000億美元。目前3兆美元的聯邦預算赤字會增加近20%,足以抵銷疫情「經濟影響補助金」結束時節省的資金。
不可否認地,聯準會最先出售的1兆美元公債增量成本,或許可控可管,但要想到聯準會接下來拋售3兆美元國債以回到2020年水準所代表的利率及預算影響,更別提要再出清7兆美元回復至2009年時期。講到排擠非自由裁量支出更是不得了:聯邦債務的利息可能成為國家最大一筆支出,而社會保障、醫療保健與國防等成本,未來1年也料將大幅提升。
少了政治上站不住腳的增稅,美國財政赤字及總債務料將升至新高。同時垃圾債券市場的未償金額也暴增至3兆美元,多半以低品質發行人為主。隨著這些債券到期,應該會看到大批「殭屍」公司重組,因為它們無法以較高的利率再融資。
但這都建立在任何實質的緊縮會發生。經濟似乎在升息至1個百分點、甚至量化緊縮開始前,就已經步向衰退。美國GDP成長正在下滑,就業市場遠比看起來更糟。媒體報導的3.6%低失業率數字,並未考量只有62.2%的勞工在找工作,還沒找到人的似乎是沒人想要的工作。
此外,隨著人工智慧和軟體技術更加先進,會逐漸擠掉無技能的體力活勞工以及具技能的專業服務人員。華爾街銀行員、交易員、投資人和律師或許很快就會發現工作岌岌可危,他們應該慶幸還有工作,就算那意味著回到辦公室。
要在狂風暴雨中找到方向,就得乘風破浪。決策者若能停止偷吃步,決意就國家與全球經濟政治目標採取策略性行動,肯定會有所幫助。
(翻譯:鄭可妮,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 The Inflation Tail Is Wagging the Policy Do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