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恩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
編按:中國歐盟美國三者佔據全球溫室排放量將近一半,應該樹立模範鼓勵其他國家採取清潔能源。
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是明確的。 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已足以使大氣溫度比工業化前水準至少上升1.5 攝氏度。 這將導致未來二十年極端和不可逆轉的氣候變化。
仍有時間阻止災難性的全球變暖,但需要到 2030 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 80%,到 2050 年減少 100%。雖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將最新報告稱為「人類的紅色警戒」, 有效的反應仍然遠未得到保證。
就目前而言,聯合國 2020 年碳排放差距報告(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顯示,經合組織富裕國家的排放量減少得不夠快,而發展中經濟體仍在繼續增加排放。 在 11 月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CO26) 即將召開之際,世界各國領導人抓緊就更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即所謂的國家自主貢獻(NDC)達成一致。 對氣候行動必要性的認識從未如此強烈。
儘管如此,正在考慮的計畫仍然嚴重不足,而且嚴重缺乏改變這種情況所需的政治意願。 國際能源署 (IEA)警告說,需要填補「言辭與行動之間的差距」,“如果我們要爭取到 2050 年達到淨零並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 1.5°C 的機會,就需要填補差距。” 成功將需要“作為經濟基礎的能源體系實現全面轉型”。
IEA 提出了到 2050 年全球能源部門實現淨零排放的路線圖。 IPCC 報告還描繪了創建淨零世界的幾種途徑。 不幸的是,全球最大的歷史排放國美國並沒有關注其中的任何一個。
以美國參議院剛剛通過的1兆美元基礎設施法案為例。 它應該包括許多與氣候相關的條款,例如制定清潔電力標準、資助零排放公共交通、建設國家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以及建立民用氣候拓新者(Civilian Climate Corps)。 但經過數月爭論後,這些條款基本上被取消,最後的政策如果在眾議院通過,將支持過時的石化燃料能源和運輸系統。
參議院民主黨人希望通過3.5兆美元的預算計畫來彌補這一損失,該計畫將支持氣候行動,並顯著擴大社會安全網。 但是法案本身還沒寫;這是國會委員會的工作。 它的許多要素——尤其是與氣候有關的要素——可能會因為各個委員會的審議而丟失或淡化。
這對依賴年輕選民的選舉支持的美國民主黨來說並不是好兆頭,對他們來說,氣候變化是重中之重。 如果民主黨——比如在明年的中期選舉中——失去權力,美國採取有效行動保護地球的機會將進一步削弱。 即使是現在,來自石化燃料行業遊說團體和共和黨人的壓力也非常大,以至於美國總統拜登政府不僅未能遏制公共和部落領地上的石油生產,反而批准了 2,100 多個新鑽探許可證。
美國人想要更強有力的氣候政策。 在最新民調中,53% 的登記選民表示,全球變暖應該是政府的高或極高優先事項,66% 的人表示開發清潔能源應該是高或極高優先事項。 另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約三分之二的可能選民——包括近一半的共和黨人——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公司擁有太多權力。
他們是對的。 幾十年來,石油行業炮製操縱性研究,資助大型行銷活動,說服公眾相信石油和「天然」氣對經濟增長是必要的,對地球無害。 它還大量花錢影響國家和州立法者,包括引領氣候事務的加利福尼亞州,阻撓與氣候相關的立法和政策。
美國立法者必須開始聽取選民的意見,擺脫石油和天然氣遊說者的控制,制定承認氣候危機規模的政策。 這意味著大幅降低美國的碳當量排放量。 儘管最近國家排放量的增長速度慢於產出,但 IEA 警告美國經濟的碳密集度仍然過高。排放與經濟增長的脫鉤需要急劇加速。
美國擁有創造現代清潔能源經濟的技術和資源。 它只是缺乏政治意願。 這具有深遠的影響。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美國對 COP26 的成功很關鍵。
除了直接影響之外,美國對其他大型經濟體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包括目前產生27%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的中國和產生6.4%排放量的歐盟。 加上美國的 11%,這三個經濟體的排放量接近年度全球排放量的一半。 氣候行動的負擔主要落在這些經濟體身上,它們需要提供財政援助和激勵措施,以鼓勵其他高排放國,如印度(6.6%)採用清潔能源。
幾十年來,石油巨頭擁有比美國選民更多的權力。 IPCC 的最新報告清晰地說明了為何這種情況必須改變。 為了讓我們的星球宜居,支持氣候行動的大多數民眾——從美國人開始——必須團結起來,要求他們的政府採取必要的行動。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