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殖民者視角:窮盡美國 你只會找到地理景觀

卡斯塔涅達(Jorge G. Castañeda)    2020年10月13日 07:00:00



 




卡斯塔涅達



 



● 墨西哥前外長



● 美國紐約大學政治學、中南美洲研究教授




 



 



據傳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曾說:「尋遍歐洲,你將會找到歷史。窮盡美國,你只會找到地理景觀。」美國欠缺歷史認同感此事,強烈地反映在反對種族歧視的抗議中,以及關於邦聯紀念碑和種族歧視領導人名譽存廢之爭論。



 



美國人共同經歷的歷史相較他國較短。無論是殖民者,或是稍後移民至北美洲者都有各色各異的動機,有的是宗教性、政治性,有的是經濟考量。在這些案例中,幾乎每個都是欲逃離過往之人。



 



抵達新世界時的拓荒者並沒有融入原住民的歷史及文化。美國原住民過著未經組織、遺世獨立的遊牧生活,幾乎不與英國或荷蘭人往來。因此這群新來乍到的定居者在掠奪的領地上建立聚落,名符其實的按下其歷史的「重建」按鈕。



 



歷史發展的情節日益複雜。17世紀前期,菸草成為維吉尼亞州的搖錢樹,拓荒者於是從非洲買進奴隸。這些奴隸對非洲的歷史記憶被連根拔除,儘管他們在新世界的生活與僱傭者猶如天壤之別。



 



這表示美國在18世紀取得獨立時缺乏共識基礎。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大約是這麼說的:美國較晚誕生於這個世界,而且從開端便沒有歷史意識。事實上,美國在19世紀之前都沒有共同記憶,直到喬治.班克羅夫特(George Bancroft)進行歷史書寫—在吉兒.萊波雷(Jill Lepore)的說明中,此舉推進國家轉變為民族國家(nation state)。



 



然而,美國仍缺乏穩固國家的神話基礎,即起源傳說、共同經歷,以及連結過去與現在的追溯之路。個人及一個社會所缺乏的特質,通常會直接被拋諸腦後。正因如此,雖然美國人經常引用某些建國神話,卻鮮少訴諸歷史觀點,該觀點在公共論述或者政治措辭中也幾乎不見蹤影,更何況是在日常對話中。



 



上述情況的影響觸及最高層級的決策,並且產生嚴重的後果。以外交政策為例,美方明知越南在數世紀以前與中國起衝突,也知越南於1920年代初曾反抗法國統治,約翰.甘迺迪總統(John F. Kennedy)和林登.詹森(Lyndon B. Johnson)卻仍堅持淌越戰的渾水。阿富汗與美方交兵亦如是,歷史上前仆後繼的侵略者皆受制於阿富汗的地理條件而失敗,這卻沒有讓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明瞭大動干戈將會徒勞無功。在兩則案例中,美國領導者以及其國是團隊均讀過該地區的歷史,卻棄之敝屣。



 



不可否認的,歷史淵遠流長且富有歷史意識的國家也深陷泥淖,不停捲入戰爭。最符合的例證是法國在越南和阿爾及利亞的冒險災難。假若美國更有歷史意識,也不能保證不會犯下在越南或阿富汗的錯誤。



 



沒有歷史的美國人遺漏了某些機會,而且也有感於此。於是美國人擅長發明歷史,將某個人物或事件昇華成為紀念碑、慶祝活動、緬懷儀式等等,而且通常是在此人或事件發生的許久過後。在美國南部現存超過700座紀念邦聯人物的雕像中,全數幾乎都是在美國重建時期(The Reconstruction)後方設立,最晚甚至到1950年代。



 



這個時代的美國人在種族議題上抬頭,重新思考並揭露以往慣用歷史敘事中的矛盾點。此現象激起了現今在討論美國歷史真相以及美國的意義上,政治面、意識形態面、宗教面、種族面的唇槍舌劍。



 



當前的歷史爭議主要涉及南北戰爭以及奴隸制度,此外也延伸至多元議題,包含對美國原住民社群的清除、二戰期間的日本拘留營,以及排華法案。



 



學校教科書是歷史解釋的重要戰場。舉例而言,在某些學區的美國歷史先修教科書中禁止此種論述—南北戰爭的主要導火線是奴隸制度,更確切地說,是維護一個依賴強迫勞力運行的經濟系統。這些學區使用的教科書堅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為各州爭取權利。



 



同樣爭論未平,是幾乎被捏塑成神話的1836年阿拉摩之戰(Battle of the Alamo)。這則歷史事件在德州已成為所謂「德州自由戰士」反抗壓迫並脫離墨西哥、獲得獨立的英雄象徵。這便是在德州學校裡行之有年的課程內容。



 



但是,上述歷史解釋無視反抗阿拉摩一方所爭取之事:他們主張建立獨立共和國,在那裡享有蓄奴的權利(當時該州超過四分之一的英語人口蓄奴,而且比例持續增加)。所謂的「英雄」大部分是傭兵,聽命於紐奧良的奴隸仲介商,並秘密地服從於總統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他渴求有朝一日吞併該地區。



 



有鑑於此,一群活躍的教育家與歷史學家建議德州教育董事會從七年級教科書中剔除「英雄」一詞。經過一場激烈而漫長的辯論,該詞被保留下來,原因是有過多反對聲浪,特別是來自德州州長格雷格.阿博特(Greg Abbott)。



 



上述案例並沒有任何轉機,但是當人們為歷史解釋爭論辯護的那一刻,歷史便開始存在。至關重要的是,爭辯之戰開始出現在主流的媒體、政治及文化場域,而非如過去僅止於學術界的邊緣地帶。當今的辯論能否超越黨派間的煙硝來往,而引介美國論述中歷史脈絡的開展,是可期之事。



 



(翻譯:吳江美,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History Behind America’s History War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