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氣候視角:減少碳排提振消費 中國救自己也拯救全世界


華格納( Gernot Wagner)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氣候經濟學家


 





 華許(Conor Walsh)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




 



中國經濟成長模式的成功令人矚目,藉由促進出口、資本投資和技術的迎頭趕上,過去40年間令大約8億人擺脫貧困。最近中國在清潔能源部署以及削減全球可再生能源和電池成本方面,又創造了奇蹟,僅2023年就新增超過150GW(百萬瓩)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幾乎佔全球新增裝機容量的一半。



 



但中國的前景並不像這些數據顯示的那般樂觀。它的成長引擎已經開始熄火,國際貨幣基金的最新預估中國今年GDP成長率只有5%,與人們記憶猶新的兩位數成長相去甚遠。更糟糕的是,成長率還可能繼續朝向已開發經濟體的水準,這令許多人開始質疑中國的GDP能否趕上美國——即使前者的人口是後者的四倍。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持續增加,目前占世界總量近1/3。即使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但用電量依然快速成長,儘管經濟日漸低迷,仍不得不採取包括大量燃煤發電在內的「照單全收」策略。



 



中國的成長和排放問題有一個共同的根源:非生產性投資。儘管中國仍是擁有眾多高報酬項目的中等收入國家,但過去十年的投資一直集中在房地產部門。2010年代住房投資佔GDP的1/4遠超出不斷都市化的中產階級的需求。地方政府對地產開發商的鼓勵,加上國有銀行提供廉價融資助長了房地產泡沫,吞噬了原本可用於其他經濟領域的資源。這個泡沫現在似乎正在破裂,拖累消費者信心並面臨一場典型去槓桿化風險,與西方在2008年次級房貸泡沫破裂後的狀況類似。



 



補救辦法也很簡單:更廣泛地分享成長收益。中國的消費只占GDP的40%,是世界上消費比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更遠低於美國。中國薄弱的社會保障體系迫使家庭將大量的收入儲蓄起來,而這些收入又透過國家主導的金融體系直接流入國內投資。與此同時,被刻意壓低的銀行利率、不斷增加的公共部門消費以及其他政策選擇,都刻意壓抑了家庭消費卻擴大投資。



 



消除這些宏觀經濟的扭曲狀況,不僅會讓中國家庭受益,也將有利於整個地球。中國的投資引發巨大的氣候代價。中國消耗全世界一半的鋼鐵煤炭以及60%的水泥。所有這些住宅、道路和橋樑都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碳密集型材料來建造。



 



減緩物質資本的投資速度,將在一定程度上遏止對氣候的巨大破壞。此外,隨著收入增加,中國的消費者也會將支出相應的轉向服務業。參照世界各地的經驗,越富有的家庭在醫療、教育和酒店方面的花費就更多,同時在碳密集型產品上花費更少。這一發展鐵律將進一步減緩中國的排放增幅,並透過齊心協力的脫碳措施,使碳排放曲線走低。



 



中國已透過發展電動汽車,在脫碳方面取得重大勝利。中國的電動汽車掛牌數是其他任何大型經濟體都無法比擬的。截至去年8月,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在中國新車市場的佔有率接近40%,而在疫情爆發前這一比率幾乎為零。如今中國的國有石油公司預測,中國的石油需求將在今年見頂,主要因素正是電動汽車。國際能源署則預估全球石油需求將在2028年到達頂峰。



 



推廣電動汽車當然也要有所權衡,因為它給電力需求帶來進一步壓力。但鑑於可再生能源占電網供電比率愈來愈高,電動汽車可以在協助穩定電網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由於多數汽車每天大約有23個小時處於靜止狀態,電動汽車可以充當備用電池——前提是已進行必要的「智慧電網」投資。



 



儘管如此,中國仍需要減緩總體電力需求成長,以逐步淘汰煤炭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富裕世界目睹了燃煤發電的大規模淘汰,因為零邊際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加上電力需求停滯,開始迫使那些更骯髒的選項退出電網。西方也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基於可再生能源和電池成本快速下降暫時仍未有減緩跡象,中國開始迫使煤炭退出發電網的一個前提條件已經徹底成熟。而另一個因素則是中國專注於擺脫投資帶動型成長,鼓勵發展國內服務業。

 



其結果將是經濟成長與能源需求成長完全脫鉤,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從氣候的角度來看,中國經濟的下一個篇章來得越早越好。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How China Can Save the World – and Itself》,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永慶房屋用品牌廣告彰顯房仲核心價值「誠實」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