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反抗視角:納瓦尼之死絕非徒勞 推翻獨裁暴政留一線希望

馬毅仁(Ian Buruma)    2024年03月08日 07:00:00

馬毅仁(Ian Buruma

《紐約書評》前編輯

作家,近作包括《通敵者》(The Collaborators: Three Stories of Deception and Survival in World War II,暫譯)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2020年遭神經毒劑「諾維喬克」毒害而赴德國接受治療,2021年1月17日,當他從柏林搭機準備飛回莫斯科時說,很高興重返故土,但他很清楚這其中的風險:長期監禁、酷刑乃至死亡。



 



今年2月16日在北極流放地去世的納瓦尼,生前面臨和所有政治異議人士一樣的兩難:選擇流亡海外變得默默無聞,或是對抗壓迫政權,冒險成為烈士。不論如何,推翻其所反對的政府,可能性幾乎為零。



 



即便不是積極反抗壓迫政權者,特別是有能力逃離的異議人士,也面臨類似的選擇:在可能不太受到歡迎的外國開始新的生活,抑或留在祖國,在獨裁政權貪腐影響下過活。獨裁政權往往縱容貪腐以獎賞順民,同時鎮壓少數拒絕服從的人。



 



這樣的困境尤其痛苦,讓選擇留下和出逃的異議人士因此產生了裂痕,這對壓迫政權有利。人們可能出於各種原因而決定留下,但光是這點就讓流亡人士譴責其為獨裁政權的敗德走狗,而選擇流亡的人則被指控為了換取在外國奢侈的生活而背叛祖國。



 



1930年代的納粹德國就有這種情況。在流亡期間仍聲名顯赫的湯瑪斯曼(Thomas Mann),譴責繼續留在第三帝國的德國作家,後來他更宣稱,這些人的著作污染的太嚴重,因此毫無價值。其中有些作家──同樣是反納粹政權者──則指責湯瑪斯曼寧可在美國加州過著舒適的生活,也不願親眼目睹祖國發生了什麽。



 



類似情況也在現代中國上演:在國內反對共產黨獨裁政權的人,譏諷流亡的異議人士與現實脫節、無足輕重。今天的俄羅斯也是如此,例如膽識過人的記者穆拉托夫(Dmitry Muratov)因捍衛知識自由,2021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儘管他大膽表示反對烏克蘭戰爭,卻因為決定留在俄國而遭到一些俄國流亡人士的指責。



 



異議人士的兩難困境沒有正確的解決方法。離開和留下的理由同樣充分,而且往往取決於個人的狀況。那麽,納瓦決定為(至少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的目標,而冒著生命危險有什麽意義?無論他可能被謀殺或者選擇留在西歐,都不會終結俄羅斯總統普丁的統治。



 



但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公然反抗會削弱獨裁政權牢牢控制的表象。要實現獨裁不能只靠軍事力量或民眾對秘密警察的恐懼,人們還必須相信,服從暴君是正常的,反抗則是不正常的、甚至是瘋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麽蘇聯異議人士常常被關在精神病院而非監獄。納瓦尼返回俄羅斯,無論看似多麽徒勞,都展現了捍衛思想和言論自由是面對暴政的理性回應,他的反抗向有相同感受卻缺乏勇氣的人表明,他們並不孤單。



 



還有另外一重意義。獨裁政權藉由獎勵順民,迫使民眾一再說謊和宣傳,強迫親朋好友互相背叛,帶出人性最糟糕的一面,他們創造出一種恐懼、不信任和背叛的文化,這並不具備俄羅斯、德國或中國特色。許多國家在不同時期都曾遭到暴虐的統治者壓迫,但這種狀況不一定是永久的。政權會被打敗,暴君的生命會結束。



 



到了那時,政治烈士所樹立的榜樣將發揮關鍵作用,遭到獨裁制度扭曲的社會,必須為建設更好的制度找到道德基礎。習慣於奴役和迫害的民眾,必須恢復其士氣。某些勇者挺身而出捍衛自由,哪怕看似徒勞,也能在此一過程中發揮榜樣作用。



 



穆蘭(Jean Moulin)是領導法國抵抗運動的公務員,1943年被蓋世太保折磨至死,死前都未看到他納粹結束佔領。1945年4月,在希特勒自殺三周前,納粹處決了路德會牧師伯恩霍菲爾(Dietrich Bonhoeffer)。中國作家劉曉波在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期間返回中國,此後就不斷進出監獄,2017年死在獄中,始終未能推翻中國的一黨專政。納瓦尼想推翻普丁的新沙皇統治根本就不可能。



 



但他們立下的榜樣是打造能夠保護自由、人盡其才社會的唯一希望。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lexei Navalny Did Not Die for Nothi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永慶房屋用品牌廣告彰顯房仲核心價值「誠實」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