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蕾莫(Kim Fe Cramer)
●倫敦政經學院(LSE)助理教授
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無法獲得基本衛生服務,醫療支出每年更使近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稀缺資源的分配方式很重要,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金融領域能在應對這一挑戰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目前全球已有60多國啟動了國家級普惠金融戰略,學術界的研究也熱衷於瞭解其影響。
直到最近還沒有證據顯示,金融能對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為家庭提供儲蓄帳戶、信貸和健康保險等金融產品的隨機對照試驗亦未發現效果。但其中最關鍵的是,這些研究並未探討與銀行業有關的長期與大規模影響,也沒有考慮企業和醫療供應商所獲得的金融產品與服務。
在最近的研究中,我使用一項自然實驗,透過印度的銀行服務普及差異,評估10年來全國性普惠金融的改善,以及對市場不同參與者的影響。與早前的研究相反,我發現家庭健康狀況有了實質性改善。
2005年,印度儲備銀行(央行)開始實施一項政策,激勵銀行在全國服務不足地區開設新的分支機構。5年後,這些地區的銀行據點增加19%,更重要的是,兩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家戶調查顯示,與未施行該政策的類似地區相比,這些地區民眾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
在印度儲備銀行政策生效6年後,所進行的印度人類發展調查(IHDS)顯示,銀行業務增加地區的家庭,患發燒或腹瀉等非慢性疾病的可能性降低36%。同樣地,在政策實施10年後進行的人口統計和健康調查顯示,這些地區的疫苗接種率較高,與妊娠有關的風險降低。疾病發生發病率的降低也改善了與健康有關的經濟結果:IHDS顯示,家庭因疾病而錯過教育與工作機會的情況有所減少,醫療費用則大幅降低。
可能有三種機制,在改善健康方面發揮了作用。首先,銀行向當地企業提供信貸,使家庭收入有所提升,進而增加在健康領域的投注。其次,資料顯示家庭可直接獲得金融服務。除了建立儲蓄帳戶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購買健康保險。與超過半數的發展中國家相仿,在印度,地方銀行可向客戶銷售健康保險,充當大城市保險公司的仲介。這與大多數發達國家截然不同,後者的健康保險只能直接向保險公司購買,或透過政府計畫獲得。
最後,醫療保健供應商獲得了信貸。印度儲備銀行的政策實施8年後,受激勵地區的醫院數量增加140%,供應商也更有可能將機構貸款作為其主要資金來源。當地家庭出現的保健供應問題也減少了。政策制定者則牢記著擴大醫療保健供應商信貸的重要性:2021年5月,在新冠危機期間,印度儲備銀行為該行業提供67.8億美元的便捷信用。
在這個自然實驗中,金融對健康的實質性影響比以前的隨機對照試驗更加明顯。使用自然實驗探索金融有兩個重要的額外優點。首先,它使人們能夠捕捉到一般均衡效應:實證顯示,醫療保健市場的供需兩端都獲得了刺激,可能形成良性循環。其次,人們可以在更長的時間內探索更大規模的效果。
銀行普及率的提高,也有助於在全球實現其他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鑒於改善銀行分支普及的情形,和減少因病缺勤之間的因果關係,教育是一個容易接受普惠金融措施的政策領域。允許家庭在教育方面進行更多投資,並為創建新學校和培訓計畫提供信貸,可以產生更好的教育成果。
印度儲備銀行政策的成功,對尋求改善健康情況的發展中國家政策制定者而言,是個好兆頭。這也意味著應該進一步研究類似的干預措施,對其他市場的供需會產生何種影響。對服務不足的地區來說,增加銀行分支數量的政策激勵措施,最終可能會產生多種積極的社區成果,而不僅僅是改善健康指標。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王能斌)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Health Benefits of Financial Inclus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