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福德(Anu Bradford)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法律與國際組織教授
英國將在11月舉辦一場備受矚目的人工智慧(AI)監管國際高峰會,由於議程以及受邀者名單尚未底定,英國官員面臨的最大抉擇,就是是否邀請中國,還是僅為七大工業國集團(G7)與其他盼將自由民主作為數位社會基礎的國家,舉辦一場更為專屬的聚會。
其間的妥協是顯而易見的。任何全球性的AI監管方式一旦將中國排除在外,可能只剩下極為有限的影響,但中國出席勢必會改變議題,峰會將不再有能力解決政府利用AI進行國內監控的問題,或民主政府關心的任何其他爭議問題。
無論議題如何設定,這次峰會都將成為對AI突飛猛進的謹慎回應,AI為各國政府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與挑戰。世界領導人都渴望在這場科技革命中佔有一席之地,並幫助他們擴大經濟發展,應對全球挑戰。
AI無庸置疑具有提高個人生產力與推動社會進步的潛力,它能在教育、醫學、農業,及許多其他對人類發展至關重要的領域,帶來重要進步,它也將成為地緣政治與軍事力量的資源,使已處於領先地位的國家取得更重大的戰略優勢。
號號路號
但AI也為社會帶來了挑戰與風險,這也就是為什麼要求政府介入並對其進行監管的呼聲愈來愈高。別的不說,AI即將改變勞動力市場使許多人失業,同時部分人的生產力可大大提高,加劇現有的不平等並削弱社會凝聚力。AI也可能被居心不良者利用來進行詐騙或散播不實資訊。
當AI被用於選舉過程中,可能傷害公民的政治自主權並破壞民主。一旦被用作強力的監視工具,它就可能損害個人的基本人權與公民自由。
上述的風險幾乎毫無疑問會發生,但還存在更具投機性且導致災難的其他風險。最值得注意的是,如同部分評論家所警告,AI可能會失控,並威脅人類的生存。
為了控管潛在的嚴重風險,同時又能掌握AI前所未有的機遇,現正出現不同的監管方法。美國不願干預這項對其與中國的經濟、地緣政治與軍事競爭至關重要的顛覆性科技開發,也只能依賴科技公司的自我約束與監管。
相較之下,歐盟堅決不願將AI監管交由科技公司處理;相反地,資訊監管必須以法治為基礎,並接受民主監督。除了現有的數位規範,歐盟正處於採用全面且具有約束力的AI法規的最後階段,該法規的重點是保護個人的基本權利,包括隱私權與不受歧視權。
中國也在野心勃勃地推動著帶有獨裁特質的AI監管。當局尋求在不破壞審查制度、不危及中國共產黨壟斷政治權力的現況下,支持AI的發展。這也意味著一種妥協,因為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中國必須限制可用來訓練生成式AI背後的大型語言模型。
因此,美國、歐盟和中國提供了相互競爭的AI監管模式,作為世界領先的技術、經濟和監管大國,它們都是「數位帝國」:每個帝國不僅監管其國內市場,還輸出其監管模式,企圖根據自身利益重塑全球數位秩序。部分政府的監管立場,可能與驅動美國市場的方式一致,選擇寬鬆的監管;其他國家可能會支持歐盟以權利為導向的做法,尋求具有約束力的立法來限制AI的發展;也有部分威權國家會向中國求助,效仿其以國家為中心的監管模式。
儘管在監管方式有著難以避免的分歧,但眼前迫切需要的是國際間的協調,因為AI帶來的挑戰是單一政府無法處理的。更加緊密與一致的監管方式,將有助於各國政府最大限度地發揮此技術的潛在效益,並最大限度地減少負面的風險。
如果每個政府各自為政,制定自己的監管框架,因此而導致的碎片化將阻礙AI的發展。畢竟,面對相互衝突的監管制度,會增加公司的成本、滋生不確定性,並造成預期收益的損害。跨市場間一致且可預測的標準,將促進創新、獎勵人工智慧開發人員,並讓消費者受益。
此外,國際協議有助於各國更平等地分配這些預計收益。國際政策協調可以幫助政府管理跨境風險,並防止向下沉淪。或許真正重要的是,國際合作可以在昂貴且危險的AI軍備競賽破壞全球秩序,或引發軍事衝突之前有效地遏制它。如果沒有建立AI在軍用與民用的雙向聯合協議,任何國家都不能冒險限制驅動本國軍事的發展,以免將戰略優勢拱手讓給對手。
鑑於國際政策協調的明顯助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國集團(G20)、G7、歐洲理事會與聯合國等機構,內部已開始進行多項關於制定全球標準或合作方式的嘗試。然而,我們仍有理由擔心這些努力只會帶來有限的影響。鑑於各國價值觀、利益與能力間的差異,要達成任何有意義的共識是非常困難的。出於同樣的原因,即將舉行的英國峰會有很大機會只能發表崇高的聲明、認可模糊的高層原則,並承諾繼續對話。(系列二之一)
(翻譯:於慶中,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ose AI Revolu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