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什納夫 (Milan Vaishnav)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兼南亞計畫主任
自從2020年國家教育政策上路以來,印度一直努力想將自己定位為「21世紀知識樞紐」,擁有具備全球競爭力的高等教育機構。但印度一所頂尖名校最近傳出一名年輕經濟學家突然辭職,他的突然離開引發校園師生抗議,這讓人對印度能否實現這一抱負產生了懷疑。
今年7月,阿育王大學助理教授達斯(Sabyasachi Das)發表非正式論文(因為還在進行中),指控印度2019年大選存在舞弊。該論文尚未進入同儕審查的階段,但它暗示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在競爭激烈的選區拿下不成比例的選票,靠的是選舉操控,亦即選民名冊選擇性地排除穆斯林選民。
當然,達斯指出,疑似不正當的行為並未影響選舉結果;印度人民黨以壓倒性票數勝出。但考慮到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大力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立場,以及認為印度的穆斯林少數民族在選舉中毫無影響力,質疑選舉存在舞弊的可能性確實令當局不安。
這份論文引發軒然大波。位於新德里市郊的私立阿育王大學試圖與達斯劃清界線,質疑該研究的相關性以及可信度。在校方對他實施封口令並成立調查委員會之後,達斯辭職了。經濟學系迅速譴責校方此舉,堅持要求無條件恢復達斯的教職,其他系所也加入譴責行列,學生也表達了他們的不滿。
幾十年來,對於和官方立場唱反調的學者,政府一直沒停止過施壓,通常是間接施壓,以便被揭露時能否認到底。但2014年莫迪上台之後,這種壓力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2021年,政治學者梅塔(Pratap Bhanu Mehta),莫迪政策的堅定批評者,也從阿育王大學辭職,稱該大學的創辦人「非常明確地」表示,他與該校的關係是該校的「政治負債」。
此外,對研究員的施壓(較不知名學校的研究員可能承受更大的壓力)不僅限於大專院校,更延伸到智庫,例如印度最受推崇的智庫之一「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遭到監管單位突襲查水表。
莫迪政府似乎希望外國大學到印度設立分校,並大力投資被選為「卓越學院」的印度大學。然而,最近的爭議顯示,除非政府和大學領導階層明確承諾維護知識自由,否則印度將無法成為「世界的老師」,這是莫迪經常掛在嘴上吹噓的。
印度的學者必須能自由探討有爭議的課題,以及公開發表政治上不受歡迎的研究結果。負責創造這些條件的大學領導階層面臨的處境的確讓人羡慕不起來,畢竟政府對高等教育機構仍然握有影響力。這提醒了我們,自由化之後,印度政府的監管與控制並未消失,只是手段更高明。就連擁有多元資金來源的私立大學也不像多數人所想,可完全抵禦政治壓力。
但這不應阻止大學高層公開表態,力挺教職員,尤其是研究或教學涉及有爭議的話題時。在全球化的世界,感到在國內受到壓抑的印度人才,可以遠赴國外尋求更好的機會。其實許多人已經這樣做了:在2022年,逾22.5萬名印度人放棄國籍,攀上十多年來新高。印度高等教育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人才大規模外流,主要是因為印度排名第一的大學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僅排在第149名,人才外流只會讓問題雪上加霜。
政府的支持者將異議思想家貶為「反民族」分子,其實沒有看清同儕審查的優點—透過獨立專家認真又細心地審核,過濾掉質量不佳的研究。達斯在他的論文裡(仍在進行中的論文),揭露具爭議性的發現,可能會在同儕審查的階段受到質疑。如果這些發現通過了審查,他的數據和原始碼將會對外公開,開放給所有人審閱。
不幸的是,這個個案代表了最糟糕的三輸結果:一名有前途的研究員被迫辭職;一所傑出的大學面臨信心危機,因為教職員和學生反對校方的處理方式;以及完全不了解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原理。影響所及,印度的自由主義招牌再次受到嚴重打擊。
一如其他追求學術卓越的社會,印度不能讓意識形態(無論來自左翼或右翼)主導研究,印度大學也不能放棄那些質疑或挑釁當前政治現象的教職員。否則學生(推動「新印度」的人力資本)將成為收到波及的犧牲品,無助地看著政府扼殺探索的精神。
(翻譯:張瑩,責任編輯: 楊淑華 )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ndia’s Universities Lack the Freedom to Excel》,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