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拉(Rohinton P. Medhora)
● 國際治理創新中心前主席
目前北半球秋季除了應付每年的流感季,又要因應新的COVID-19變異株,今年的變異株是Omicron亞變異株EG.5 (又名「艾里斯」,希臘神話中代表紛爭的女神),已在美國、加拿大及數個亞洲國家流行蔓延。
世界衛生組織雖已將EG.5列為「需留意變異株」,但因它是亞變種,不是主要的公衛威脅,這種想法是新冠已經消退:疫苗奏效,世上某些地區已達群體免疫,感染率降低,使隨之而來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從2021年和2022年的高峰逐漸下降。然而這代表我們應對成功,還只是運氣很好?
誠然,科學界動員起來以創紀錄的時效開發了檢測、疫苗及其他治療方法。但即使在疫情最嚴峻時期,新冠也不像過去的瘟疫那樣具有毒性或致命性,而且最重要的是,科學靈光並未伴隨著全球治理方面的創新。
事實上現在難以追蹤新的變異株,因為許多國家減少或完全停止對新冠疑似病例的監控和檢測。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等預防性措施已成為例外。這引發幾個假設性問題:40%以下的人口尚未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的低收入國家,如果出現致命的變異株該怎麼辦?富裕國家如果太快放鬆戒備會如何?以及,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如果一種新病毒引起另一場大流行?
無庸置疑,將來必會爆發新的傳染病,屆時我們未能加強創新治理的事實將昭然若揭。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間,我們也一再錯失利用科學突破為公共利益服務的機會。
2020年10月,印度及南非請求暫時豁免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之智慧財產權協定》(TRIPS)中的權利,以促進開發中國家快速生產並分配疫苗和治療藥物。儘管得到美國(至少在原則上)和數十個國家的支持,最終在2022年6月達成的協議與最初願景相去甚遠。此外,這項TRIPS棄權條款原先希望避免的情況已經發生,暴露出目前系統的缺陷。
不同於業界觀點認為,私營部門企業要冒著難以想像的風險,其實研發疫苗需要公私部門長期共同努力。關於mRNA疫苗的大部分基礎研究數十年來都有政府資助,主要是美國、英國和歐盟國家。額外的公共資金加速對新冠疫苗的研究,而數百萬劑疫苗的預訂訂單和臨床試驗成本降低,使製藥業者補貼機制更為完善,第一批新冠疫苗在西方國家問世時,大型藥廠幾乎沒有生產風險,造成「全球疫苗不平等的重大災難」。
製藥廠商以商業機密為幌子,利用壟斷市場力量協商出對股東最有利的交易。舉例來說,南非以超過歐盟價的兩倍價格購買牛津AZ疫苗,但南非的人均所得大約只有歐盟的五分之一。莫德納為了疫苗的專利,與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產生糾紛,NIH堅持其3名研究員應列入共同研發者。至今,許多非洲國家的疫苗普及率仍嚴重不足。為協調公平分配檢測、疫苗與治療方法而設立的平台「COVID-19工具加速器」,至今仍面臨2.47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此外,COVID-19僅是公衛議題的一部份。非洲聯盟設定目標,要在2040年以前透過在地生產方式,滿足非洲60%疫苗總需求。但如此微小的目標仍非常仰賴外資,並面臨眾多已融入當前創新與智財權系統中的障礙。
由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惠康基金會資助,即將試驗一支極具潛力的結核病疫苗,這凸顯了蓋茲基金會與疫苗研發商葛蘭素史克(GSK)之間模糊的商業安排。 (蓋茲基金會長期以來倡導藥物的專利權,據稱曾說服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與生技公司阿斯特捷利康合作,不為其新冠疫苗提供非專屬、買斷式授權許可。)
基於許多原因,這件事至關重要,因為由GSK提供、用來提高疫苗效力的AS01佐劑,對其他藥物也深具發展潛力。數個世紀以來,智利原住民種植生產AS01其中一個成分QS-21,這也引發一個問題,該成分在藥物貨幣化的過程中,這些人何如從中受益(如果有的話)。
如今,國際社會已證明能夠利用科學和創新為公益服務。50年前,飢餓和營養不良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基金會聯合資助了綠色革命綠色革命和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GIAR),該組織是由全球農業研究中心組成的網絡,在食品和農業技術及政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然而當前的治理結構顯然不合時宜,假設有人提出創新技術能解決氣候變遷,可以肯定的是,國際社會很難快速採納並全面實施,對於其他能提供正面外部效益的創新亦是如此。
白白浪費危機是很糟糕的事,依現況而言,下次出現危機時,我們並未從這次尚未結束的公衛危機學到教訓。鑑於現今創新與智財權制度並未與時俱進,我們必須指望再次靠運氣度過危機。
(翻譯:江婕瑜,責任編輯:楊淑華)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Lost Lessons of the Pandemi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