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富賢(Yi Fuxian)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婦產科資深研究員
●著有《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
中國決策者為未來糧食安全憂心忡忡之際所劃下的這條「紅線」,隨後成為無人能碰的高壓線。人為因素使然的土地稀缺性,造成人口過剩假象,並被用來做為繼續實施人口控制政策的正當理由。此外,1994年分稅制改革下的財政權力集中,更替「土地財政」(land finance)這個中國都市發展的特有現象鋪路。
1994年,中國中央政府實施分稅制改革後,中央財政收入佔總稅收的比重從前一年的22%躍升至56%,地方政府財政收入銳減,但責任卻不變。為了達到收支平衡,他們必須另闢蹊徑以充實財庫,例如抑制人民生育。正如我在2007年版《大國空巢》中所得結論,中國生育率從1990年的2.3迅速下降到2000年的1.22,分稅制居功厥偉。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1998年開始房地產市場改革之後,土地出售和開發收入成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地方政府迫切希望創造新的財源,開始出售少數仍在他們控制之下的資產。隨著可供開發的土地越來越稀少,都市土地價格上揚,帶來更高報酬。地方政府開始盡力防止房價下跌,最好是維持房價持續高漲。到了2021年,地方政府49%收入出自土地銷售。
同時,由於一胎化政策減少家庭規模和需求,並加深父母對退休生活的憂慮,中國家庭消費持續衰退。從2005年至2020年間,中國平均儲蓄率為47%,相較下美國僅為18%,全球(不含中國)為24%。在沒有其他投資選擇的情況下,這些儲蓄很大比例都投入房地產。由於沒有房產稅,而且房價預期只漲不跌,房地產被視為中國儲蓄者的最佳投資。同時,一胎化政策導致父母按胎兒性別選擇性墮胎,引發當前的男女比例失衡危機,買新房也成為男子娶妻的必須條件。截至2021年,中國家庭財富高達69%與房產有關,在美國該比例僅為35%。
多年來眼見著這些問題持續累積,我從2004年到2010年間多次發表文章、也在中國電視上預測,2012年將是中國人口和經濟的轉捩點。隔年我也警告,購屋人口迅速減少,將使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破滅。我還預測,與此同時,房價居高不下且不斷上漲,將會削弱中國提高生育率的努力。這是因為家庭若無力負擔像樣的住房,就不會生育更多孩子。
接著,我和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的蘇劍在2015年1月發表一份產業報告,警告房地產危機。我在發表報告時的主題演講獲得數十家媒體的報導,包括官媒的《人民日報》在內,該報更以《產業報告:中國人口紅利結束,房價見頂》為題下標。我也在官媒《環球時報》上發表評論,主張進行改革以增加都市土地供應量。假使中國當局注意到這些警告或建言,本可避免當前的房地產危機。
但政府官方人口統計學家繼續誇大人口數字,指稱中國的人口紅利將長期持續。親政府的經濟學家則根據官方數據進行計算,包括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李稻葵等人,直到今夏仍稱,直到2035年為止,中國經濟潛在成長率每年可達8%,而從2036年到2050年,則可達6%。這將使中國整體GDP達到美國的2倍甚至3倍。
這種預測長期以來讓中國領導人沾沾自喜,導致他們做出「東升西降」的嚴重戰略誤判,並助長下述觀念:中國不可避免地崛起,將導致其與目前的超級大國發生衝突(即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但事實上,中國經濟成長從2012年開始減速,從2011年的9.6%下降到2019年的6%,再降到2020-22年的4.5%。
這種相對放緩是中國人口發展軌跡的必然結果。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需的「潛在成長率」,當局一直鼓勵大量投資房地產,導致房價自2015年以來不斷飆升。到了2022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的新成屋價格,分別是2014年房價的1.73倍、1.81倍、1.80倍、1.97倍。
從一胎化政策和「紅線」,到分稅制改革和政府近年來的政治野心,房地產泡沫化的伏筆早已埋下。但更糟的是,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成長大部分是在預支未來成長,但現在看來未來成長可能永遠不會實現,至少不會達到先前預期的水準。
畢竟,中國房市總值已是GDP的4倍,相較下,美國為1.6倍,日本為2.1倍。中國房地產產業佔所有經濟活動的1/4以上,佔家庭財富的2/3,已成為整體經濟的威脅。如果房地產大壩崩潰,不僅會引發經濟成長下滑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更可能沖垮中國的債市和銀行體系,導致廣泛的社會動盪,甚至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中國政府非常擅長掩蓋小問題,但這些小問題往往日積月累成為令人無法再忽視的大問題。中國當局可以繼續努力補強其房地產大壩,但這將只是把不可避免的情況往後延,並導致更嚴重的人口崩潰,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力負擔購房和養兒育女的費用。
日本的生育率高居東亞地區之冠,部分原因在於1990年代房市泡沫破滅,導致房價下跌,都市人口密度降低。如今,中國總人口正在萎縮,尤其是購屋年齡層人口,房地產大壩的崩潰似乎無可避免。中國房地產大壩崩潰的方式和速度,將深深影響未來數十年的中國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系列二之二)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 Chinese Bubble Long in the Maki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