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夫(Kenneth Rogoff)
●國際貨幣基金前首席經濟學家
●哈佛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
10月9日至15日,各國財長和央行總裁參加在馬拉喀什舉行的國際貨幣基金(IMF)和世界銀行年會,討論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災難交互影響的問題,包括眼前的烏克蘭和中東戰爭、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經濟體的違約潮、房地產危機引發中國經濟重挫以及全球長期利率飆漲等。
但最讓資深分析師驚訝的是,新興市場債務危機並未發生,至少目前還沒發生。IMF及現有利差資料顯示,儘管利率飆升和美元大幅升值帶來重大挑戰,但墨西哥、巴西、印尼、越南、南非甚至土耳其在內的大型新興市場,似乎都沒有陷入債務困境。
這樣的結果令經濟學家倍感困惑,上述違約國家究竟何時成為經濟韌性的堡壘?這會不會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我想到幾個緩和因素。首先,儘管美國緊縮貨幣政策,但財政政策仍極為寬鬆。2023年,美國預估將出現 1.7兆美元的赤字,超過2022年的1.4兆美元,若剔除某些與拜登總統學生貸款豁免計畫相關的會計違規操作,2023年聯邦赤字將逼近2兆美元。
中國的赤字也一直在飆升,其債務占GDP比率過去10年內增加一倍,IMF預估2027年將超過100%,而且中國和日本的貨幣政策仍處於寬鬆狀態。
但新興市場的決策者也值得稱讚,尤其是他們無視新「布宜諾斯艾利斯共識」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呼籲,而是採取IMF過去20年來所提倡的審慎政策,亦即針對「華盛頓共識」的深思熟慮改良版。
顯著創新之一就是各國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以防範美元主導的世界發生流動性危機,例如,印度的外匯存底達到 6000億美元,巴西約有3000億美元,南非也累積了500億美元。至關重要的是,新興市場的企業及政府充分利用2021年前的超低利率水準,延後償債日期,為適應升息的新常態爭取時間。
但新興市場韌性背後一個最重要因素,是更關注央行的獨立性。上述觀點曾經只是晦澀的學術概念,但20年來已成為全球規範。新興市場的央行透過通膨目標來維護自主性,儘管他們對匯率的重視,往往高於通膨目標模型所預估的水準。
獨立性增強促使許多新興市場央行,領先已開發經濟體率先升息,這一次他們不僅沒有落後,反而占得先機。此外,決策者還推出新規定減少貨幣錯配,例如,要求銀行的美元計價資產與負債必須相符,確保一旦美元突然升值不會危及債務可持續性。企業和銀行的國際融資部位必須符合更嚴格的報告要求,使決策者能清楚瞭解潛在的風險。
美國的經濟政策辯論,包括學界在內早已接受債務是免費午餐的觀點,新興市場卻不苟同,認為經濟長期停滯導致持續舉債毋須付出成本,並非冷靜分析的產物,而是一廂情願的看法。
不過,這種趨勢也有例外。例如,阿根廷和委內瑞拉就拒絕接受IMF的宏觀經濟政策指導方針,此舉雖贏得美國和歐洲進步派的稱讚,但不出所料,結果是具有災難性的。阿根廷不僅經濟成長落後,還要應付通膨率超過100%的失控局面。而委內瑞拉經歷20年腐敗的獨裁統治後,出現了現代史上承平時期最嚴重的經濟崩潰。顯而易見,「布宜諾斯艾利斯共識」才剛誕生就已夭折。
可以肯定的是,並非每個摒棄宏觀經濟保守主義的國家都陷入崩潰。土耳其總統艾爾段面對國內通膨飆漲,仍堅拒調高利率,還開除所有主張升息的央行總裁,即使通膨率接近100%,外界普遍預測即將爆發金融危機,但土耳其的經濟成長依然強勁。這項事實證明每一條規則都會有例外,但這種異常現象不太可能永久持續。
由於國防開支增加、綠色轉型、民粹主義、高債務水準和去全球化盛行,未來全球將一直處於高利率水準,外界懷疑新興市場能否保持彈性?也許不能,而且未來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迄今為止,他們的表現可說是可圈可點。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Stunning Resilience of Emerging Market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