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傳染視角:預防未來疫情 關鍵在辨別風險最高的新病毒

哈斯汀(William A. Haseltine)    2023年04月30日 07:00:00

 




哈斯汀(William A. Haseltine

國際健康智庫ACCESS主席兼總裁

科學家、生技企業家及傳染病專家




 



儘管新冠疫情各項限制正在世界各地快速消退,但過去三年來的衝擊仍對我們造成影響。官方報告顯示,新冠肺炎已導致超過680萬人死亡,但實際的死亡數字可能接近1500萬之多。人類遭受巨大的痛苦及社會和經濟動盪,病毒本身依然構成明確而實際的威脅,有1/5的美國人出現了長新冠症狀。



 



更糟的是,在可能摧毀全球人口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中,新冠肺炎絕對不是最後一種。人類在動物身上發現無數的病毒,其中不少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它們中的任何一種都可能成為新的人類病毒源,而這些病毒往往源自曾屢次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正黏液病毒和絲狀病毒等病毒家族。上述家族病毒如果出現在哺乳動物或鳥類身上,就有可能感染人類。一旦真的發生這種情況時,全球化則意味著這些病毒會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傳播。



 



因此,發現和識別哪些病毒會對人類構成最大風險,才是關鍵的挑戰。如果我們能在某種疾病爆發初期就檢測到全新人類病毒,那麼將有更多機會落實各項措施,防止全球疫情再次爆發。為此,科學雜誌近期的一篇文章建議,應建立試驗性管道,供研究人員檢測動物病毒符合人類感染條件的四大關鍵屬性。



 



借助識別人畜共通傳染病(跨物種傳播)風險最高的病毒,我們可以迅速籌建發現新增人類感染病例的診斷小組。基於血清和聚合酶鏈式反應的診斷方法,是目前世界各地醫療機構解決方案中最實用的,但這種方法具有病原體特異性,因此,只有當臨床醫生和科學家知道應該檢測哪種病原體時,這種方法才會奏效。



 



動物細胞要想感染人類,至少需要四種最基本的生物屬性:亦即它必須利用人類版的細胞進入受體來侵入人類細胞;它必須利用人類細胞內蛋白質來複製和脫離人類細胞;它必須克服人類的先天免疫反應;它必須避開已經存在的抗體和T細胞等人類後天免疫功能。



 



擁有以上多數屬性的動物病毒,例如靈長類動脈炎症病毒,顯然理應成為全新診斷工具的發現目標。上述用於診斷非常規或無法歸因的人類疾病檢測,可以劃分成區域小組,並以對健康人群進行病毒監測為目標。



 



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首要特性,也就是進入人類細胞的能力,通常最容易研究,因為我們可以通過將動物病毒經由工程方法轉化為報告病毒,來檢測其表面蛋白質(報告病毒基因往往不具備病毒複製所須的基因,因此對用於研究和監測目的而言是安全的。)這種方法已經證實,某些未經研究的桿狀病毒科 tibroviruses病毒可以進入人體細胞,雖然尚無法確定它們在人體細胞內的繁殖狀況。



 



繁殖能力——即病毒感染人類所必備的第二個生物特性——涉及到需要與若干細胞內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某種複雜過程。哪怕只有一種屬性不相容,也可以阻止動物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的複製過程。



 



人們很少研究病毒感染人類所必需的第三種屬性:那就是除干擾素反應外,動物病毒如何與人類先天免疫能力相互作用。這是人類抵禦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其作用是在細胞內創造出一種限制病毒複製的環境,同時向後天免疫反應細胞發出病毒病原體存在的信號。例如,需要進一步研究才能解答,為什麼某些伊波拉病毒可以在人類細胞中繁殖,但在自然界中卻鮮有感染人類的情況發生,這似乎存在某種強大的先天免疫機制,保護動物(也包括人類),免於遭受跨物種傳播。



 



最後一種特性是能否戰勝本已存在的人類後天免疫,比如中和抗體與細胞毒性T細胞。雖然人類對一種病毒所產生的反應,可用於測試對另一種病毒的反應,但如果暴露於潛在的人畜共通病毒,目前尚不清楚多大程度的交叉中和,才能保護人類免遭感染或罹患嚴重疾病。



 



為了在疫情爆發時就能夠迅速發現,臨床醫生和科學家必須能追蹤人類群體中的動物病毒,但我們的醫療保健系統目前卻難以提供檢測,哪怕是眾所周知的病毒,我們迫切需要對普及大眾的醫療服務進行更多投資,這樣也會提高我們對病毒的監測能力。



 



但除了建立更全面的監測協議和更強健的衛生系統之外,我們還需要處理人畜共通傳染病出現的根本因素,例如森林砍伐、野生動物貿易和氣候變遷等造成。雖然落實全面的防疫架構需要巨額投資,但坐視不管的代價肯定要高得多。人口增長、都市化不斷擴大、對大自然的侵佔以及航空旅行的恢復,意味著我們將繼續受到傳染病爆發的困擾。



 



這種困擾已經存在,美國和其他地區新出現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就是警鐘,我們應該總是假設,下次疫情爆發會比多數人想像得要近得多。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at Will It Take to Prevent Future Pandemic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