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整體視角:新冠從共同記憶淡去 使持續資助公衛變得困難

哈斯汀(William A. Haseltine)    2023年05月27日 07:00:00

哈斯汀(William A. Haseltine)



科學家、生物科技企業家、傳染病學專家



任全球衛生智庫ACCESS Health International主席




 



美國拜登政府正式解除國內新冠緊急狀態,讓剩下的疫情相關限制在5月11日結束。其他國家則已採取類似行動,預計將有更多國家跟進。隨著世界衛生組織(WHO)不再將新冠肺炎認定為全球公衛緊急事件,N95口罩、PCR檢測、新冠病毒和其造成的大量死亡人數,似乎不久後都將從人們記憶中淡去。但這樣的集體淡忘,使持續資助公共衛生變得困難。



 



某種程度上,能夠淡忘像疫情這樣的災難是我們的應對機制,反映出情緒免疫系統讓我們能繼續日常生活。疫情對社會與經濟產生極大影響,也對人口中相對少數的群體造成難以磨滅的創傷,這些人包括痛失摯愛的倖存者、醫療專業人員、其他醫療前線的工作者、以及免疫力功能降低和經歷長新冠與相關健康問題的人士。



 



雖然不幸的事件往往促使人們進行改革,但行動意願往往短暫,難以造成長遠的改變。在大規模槍擊事件、海嘯,或地震等悲劇發生後的新聞報導和Google熱搜話題中,尤其能看到這樣的模式:一開始遽增的關注度,通常隨著時間逐漸消退。



 



人腦會透過一連串複雜的程序,建立並且留存記憶,其中牽涉許多相互關聯的階段,像是編碼、儲存與檢索。一旦接收到新資訊,大腦會透過更動海馬迴(記憶中樞)以及杏仁核(掌管情緒記憶)等其他區域的神經元來進行處理。這些神經元會形成記憶印痕,也就是呈現記憶的具體證據。



 



除非接收到的資訊經過記憶鞏固(memory consolidation)的處理,否則我們會遺忘這些資訊的很大一部分。記憶鞏固通常在睡眠時發生,幫助我們長期穩固並留存記憶。過程中,海馬迴會有效地將記憶「重播」,之後傳送到大腦皮質神經元進行延伸存檔。在最後的記憶檢索階段中,海馬迴和大腦皮質的追蹤神經元會被重新觸發。



 



我們每天都被排山倒海的資訊轟炸,以致大腦難以記得所有資訊。有鑒於遺忘和記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資訊疫情」使我們更容易遺忘事情。更甚,人腦評估風險的程序因人而異,不僅受數據,也受到個人主觀意見和需求所影響。



 



新冠肺炎從共同記憶的淡去,使我們想起了為何這麼多人急欲忘掉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並張開雙臂迎接繁榮興旺的二零年代所帶來的喜悅與風險。然而這樣的集體健忘,讓我們對未來以空氣傳播的疫情爆發毫無準備,迫使我們重新學習戴口罩、消毒,以及為了避免傳染而將活動移至戶外的重要性。



 



1918年的流感感染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造成超過五千萬人死亡,超越一戰和二戰傷亡數總和。雖然流感死亡人數龐大,卻沒有屬於喪命者的永久紀念碑或紀念日。在2020年之前,如果你要人們說出二十世紀最致命的事件,很少人會提及1918年的流感病毒。直到最近,包括拜納(Guy Beiner)等歷史學家才開始研究這種遺忘的行為模式。在沒有紀念儀式緬懷因新冠肺炎喪生的數百萬條性命的情況下,我們冒著使這種淡忘循環持續下去的風險。



 



人們通常對未來比起過去抱持更樂觀的看法,以建立心理韌性。這種對未來的樂觀偏見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比起已成事實的過去,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但總是向前看的傾向,會阻礙我們在某些議題上的進展,像是面對疫情的準備;這種傾向使我們相信自己的準備比實際上更加充分。



 



許多學術機構、智庫、公共衛生組織和政府都發表了詳細建議,說明如何增進面對疫情的準備,卻未能互相協調合力執行。如今,疫情爆發三年後,依然沒有清楚的解釋,說明為何公共衛生機構缺乏人力與資金,為何供應鏈斷鏈,為何新冠肺炎的假消息能夠在社群平台和有線新聞台上猖獗,以及為何我們在公共衛生上的應對方式依舊被動而非積極。



 



為了確保在面對未來的疫情時有更充分的準備,美國醫療和科學領域的知名人物建議參考美國911事件調查委員,建立新冠肺炎國家專案小組,但這類提議都卡在國會中,遲遲無法通過。似乎在面對其他危機時,許多人寧可忘掉疫情對社會造成的破壞,並回歸「正常生活」。



 



要破除這種從災難中遺忘的循環雖然困難,但卻是必要之舉。我們必須認知到自己的偏見如何危害自己和未來的世代。我們有清楚且循證的政策藍圖,以利降低槍枝暴力並增進面對疫情的準備,並可能拯救無數性命,使人們免於受苦。然而,為了順利執行這些措施,我們必須避免意見分歧和分散注意力。



 



愛爾蘭花了150年以上的時間建立紀念碑和博物館,以緬懷1840年代大饑荒造成的衝擊。我們無力承擔讓新冠肺炎疫情重演的後果。為了確保從這次疫情中學到教訓,我們必須記得疫情的持續影響,擬定紀念日,並更新中、小學和大學的課程。同時也在博物館設立常設展覽,以及設立紀念碑。我們將過去經歷銘記在心的能力,可能影響未來數十億人的生命。



 



(翻譯:江惇硯,責任編輯:王能斌)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Remembering the Pandemic》,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房仲唯一真房價保證



 



一起百萬年薪



 



誠實的重要性-真實故事改編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