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伊(Joseph S. Nye)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
●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
印度總理莫迪6月下旬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拜登時,許多觀察家看到了一個不斷演化的抗中聯盟形成,但這樣的期望是一廂情願,就像印度外長蘇傑生明確指出,即便在「亦敵亦友」的多極世界中,可能維持長期夥伴關係,但正式結盟卻不可行。
在後殖民時代,印度不信任聯盟關係由來已久,但從1962年爆發喜馬拉雅邊界戰爭以來,印度一直關注中國。在卡特總統任職期間,我曾被派往印度,鼓勵德賽總理支持建立南亞無核區,以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武競賽失控,當時我的印度東道主表示,他們不希望和南亞的巴基斯坦做比較,而是希望和東亞的中國相提並論。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和印度透過大批與當局仍有密切聯繫的前外交官員,進行長達20年的年度「二線」談話(例如美國的代表包括季辛吉、郝爾布魯克等人),而印度代表與其美國同行一樣,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基地組織和極端主義威脅感到擔憂,他們也明確表示,反對美國把印度和巴基斯坦「劃上連結」。
印度人同樣擔心中國,但想在表面上維持良好關係並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一直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其經濟成長速度遠高於印度。按市場匯率計算,中國到本世紀之交就會占世界GDP的3.6%,而印度直到2020年代才達到這樣的水準。
21世紀隨著中國的經濟成長遠超過印度,參與「二線」會談的印度代表,不僅擔心中國支持巴基斯坦,還擔心中國的全球實力急遽擴大。一名印度戰略人士說:「我們肯定不喜歡你們,但我們更不喜歡中國」。早在2020年,中印在喜馬拉雅爭議邊界爆發小規模衝突,導致20名印度士兵喪生之前,就已是這樣的情況。
此後,印美關係大幅強化。10年前,美、印、日、澳外交官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 ),會議被盡可能淡化,但現在卻大力宣傳,並提升至國家領導人層級。如今,印度與美國舉行聯合軍演的次數,沒有其他國家比得上。
但這種狀況與結盟仍相去甚遠。印度逾半數武器從俄羅斯進口,俄羅斯石油遭制裁後,印度(與中國一起)成為俄油主要買家,還常在聯合國投票反對美國。事實上,印度仍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就像它未譴責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一樣。儘管自詡為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卻沒有捍衛民主的烏克蘭,印度的首要任務是繼續採購武器和石油,同時避免將俄羅斯進一步推入中國的懷抱。
拜登雖已邀請莫迪參與美國主辦的兩屆民主峰會,但不乏西方和印度批評者譴責莫迪轉向不自由的印度教民族主義。不久前,兩大民主國家「共同價值觀」的聲明,或許聽起來鼓舞人心,但兩國並未結成聯盟。印美關係的關鍵是與中國的權力平衡,以及印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在這方面,印度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今年稍早,印度已超越中國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當印度人口增加到14億,中國人口卻一直減少,勞動力也達到頂峰。此外,印度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6%,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如果繼續以這種速度發展,到本世紀中葉,其經濟規模可能和歐元區差不多。
因為擁有龐大的人口、核武器、龐大的軍隊、不斷成長的勞動力、強大的精英教育、創業文化、與大量有影響力的海外僑民關係密切,印度仍將是全球權力平衡的重要因素。但我們應該謹記,光靠印度無法制衡中國,因為中國在發展方面領先幅度很大,中國經濟規模是印度的5倍,而貧窮在印度依然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在高達9億的印度勞動年齡人口中,僅約半數進入到勞動市場,且超過1/3的女性是文盲。要想使印度不斷增加的人口成為經濟資產而非潛在負債,那麼培訓必不可少。中國的勞動人口雖已達到頂峰,卻擁有較高的平均教育水準。
儘管在關鍵戰略領域採取選擇性脫鉤,印度並不想放棄進入中國市場,雖然印度參與四方會談,但同時也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定期和金磚5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會晤。印度不再把不結盟掛在嘴邊,但對選擇性的聯盟也不感興趣。權力平衡政治的基本邏輯,決定了印度和美國似乎註定不會結婚,而只能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只要兩國仍然關注中國,這樣的夥伴關係就會持續。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ndia and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