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雙循環視角:中美經濟關係失衡 是中國一胎化政策造成

易富賢(Yi Fuxian)    2023年07月13日 07:00:00

易富賢(Yi Fuxian)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婦產科資深研究員

●著有《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




 



不平衡



 



中美經濟關係失衡,向來是緊張衝突的一大來源,過去十年期間尤然。此問題追根究柢也是一胎化政策造成的。因為中國的家長們長久來擔心自己晚年生活不能倚靠獨生子(女)一人奉養,於是傾向於減少消費、存更多錢好退休養老。同時,中國的政府、企業和富人的儲蓄率也依然居高不下。因此之故,在2005─-2020期間,中國的平均儲蓄率達到47%,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的24%和美國的18%。



 



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經濟主要靠消費驅動,中國的經濟成長則倚賴出口以及不動產和基礎建設(例如高速鐵路)投資。從2005年至2020年,中國的投資率平均為44%,相較於世界其他地區的23%和美國的21%。



 



但過度投資助長房市泡沫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目前中國房市總值是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四倍 ,相較於美國是GDP的1.6倍,日本是2.1倍。中國的房市規模甚至比美國整個債券市場還要大。儘管中央政府努力防止房市泡沫爆破,那種結果隨著人口萎縮而愈來愈可能發生。萬一泡沫真的爆了,可能引發一波全球金融危機。



 



由於中國總是追求貿易順差,已和美國發展出一種日益深化的共生關係,歷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在本世紀初稱之為「中美共同體」(Chimerica)。當時,中國出口品雖大量銷往美國,美國的進口總值仍能稍稍大於整體出口,拜美元作為全球首要準備貨幣的地位之賜。



 



然而,2001年至2018年間,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貨品總額,只相當於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的 22%,相形之下,美國對世界其他地區貿易的這個比率為72%。光是在2018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就達到5390億美元,從美國進口金額只有1200億美元,意味貿易順差4190億美元。再者,中國長期運用這些積蓄大買美國政府公債與政府擔保的抵押債券,因此也在助長美國房市泡沫扮演某種角色,進而對2008年金融危機推波助瀾。誠如佛格森當時所言:「通常是富國借錢給窮國。這一回,卻是窮國借錢給富國。」



 



儘管這種過度失衡的貿易嘉惠美國債市,也讓美國民眾享有低物價和低通膨的好處,但另一方面卻有損於美國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美國在世界製造業出口的占比在1971年至2001年期間持穩於13%,但2018年卻降到7%,原因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如今我們已目睹這導致的結果:位於「鐵鏽地帶」(Rust Belt)的郡在2001年中國入世後產業空洞化,進而在2016年把川普推上總統寶座。或許可這麼說:美國是中國一胎化政策的第二大受害者。



 



接下來呢?



 



過去20年來,本人頻頻提出警告,中國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因為對世界貿易乃至於許多國家的國內經濟都產生扭曲性的影響。我在2009年發表一篇文章,預言美國將尋求振興製造業基礎,我也在文中呼籲中國當局放棄一胎化政策並且改弦易轍,早在美國築起新的貿易壁壘並對高科技出口設限之前。



 



中國果真在2016年終結一胎化政策;但同年川普當選,美中貿易戰在2018年全面爆發。因此,中國貨占美國總進口比率隨之下滑,從 2018年的21%降到今年1月至4月的13%。但美國的貿易逆差還是在持續擴增,因為擴大從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進口,卻未對這些國家擴大出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變化發生的同時,適逢中國年輕人(16至24歲)失業率升高,從2018年的11%增加到今年5月的 21%



 



可是,美國努力復興製造業卻尚未見到成果:美國在世界製造業出口的占比持續下滑,2022年降到6%。美國之所以遭遇困難,一部分原因是與中國產業鏈脫鉤導致成本增加和供應短缺,也因為職業訓練不足,且未能阻止製造業工資溢酬日益受侵蝕。



 



更糟的是,貿易戰依然是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從1962年到1990年,每年平均2340萬名新生兒造就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享有在製造業凌駕美國的一項決定性優勢。但截至去年,即使中國官方數據有誇大之嫌,也只把出生人數估為956萬人 – 況且,此數在幾年後料將降到600萬人,因為生育年齡女性人數銳減和生育率持續走下坡。因此,就算貿易戰沒打,中國的製造業 –以及中國貨在美國進口的占比 –也注定會迅速萎縮,一如日本1990年代的情形。



 



再者,未來十年,中國市場對美國企業將非常重要,因為中國縱使成長減緩,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勢必有增無減,而美國與其盟友合計的占比將會滑落。印度成長步調雖穩健,人均 GDP仍然太低,短期內不足以躍為大舉採購美國貨的進口大國。



 



在貿易戰壓力下,中國已採行「雙循環」和「共同富裕」策略,以降低對海外市場的依賴 ,轉而偏重內需。但中國面臨兩難處境。提高內需不太可能,除非家庭可支配所得占GDP比率能朝全球平均水準持續攀升;但若那種情況發生,中國共產黨或許終於必須應付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 – 正如同西方策略家昔日所期盼的那般。



 



這些改革終究可能對改造中國經濟、社會和政治帶來良性影響,並且讓美中貿易恢復一些平衡。但改革將遭遇比1978年那波經改更大的阻力。如果習近平有足夠膽識將這種典範轉移貫徹到底,西方應該要表示歡迎。(系列二之二)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Long Reach of China’s Demographic Destin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永慶房屋用品牌廣告彰顯房仲核心價值「誠實」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