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沉淪視角:歐洲經濟留下長期傷疤 政府撙節財政是主因

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     2023年07月27日 07:00:00

楊尼斯(Yanis Varoufakis) 

●希臘前財政部長

●歐洲現實不服從陣線(MeRA25)總書記

●雅典大學經濟學教授




 



2008年,歐洲人的收入整體而言比美國人多10%,但是到2022年,美國人的所得比歐洲人多26%。本周,華爾街日報證實,歐洲人不但集體而言變得比較窮,光就民間而論也是如此。如此令人驚愕的運勢逆轉,肇因於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歐洲各國政府撙節財政的程度前所未見,對各地的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撙節不但對時局艱困時亟需政府援助的弱勢民眾是壞事,也會窒礙投資。在任一經濟體,集體的支出相當於集體的所得,歐洲各國政府在民間支出滑落時大砍公共支出, 加速總收入縮減的速度。



 



難怪歐洲企業拒絕投資產能,因為縱有這些產能製造出產品,消費者想必也沒錢買。後海嘯時期的撙節措施就是那樣扼殺了歐陸各地的投資,把歐洲經濟推上長期走下坡之路。



 



每推出一波撙節行動,總是有個公共領域首當其衝,而且受創最重:公共投資。比起其他相對較無彈性的政府支出項目(例如退休金和公務員薪水),公共投資是最容易被預算劊子手大砍的目標。所以,歐洲經濟之所以留下長期傷疤,是因為撙節不只影響了總需求和民間投資,還對公共投資造成長期的抑制效應。



 



十多年後的今天,歐元區的經濟特色是公共投資(占總收入百分比)的水準偏低,低於其他先進經濟體或經濟集團。倘若剔除愛爾蘭──理應如此,因愛爾蘭國內生產毛額(GDP)計入跨國企業的收入,但那些收入愛爾蘭從來就看不到也吃不著──歐洲經濟強國德國就整體投資率計算,在歐洲竟然排名倒數第一。



 



足球和奢侈品業(LVMH、愛馬仕、保時捷和法拉利等公司在這領域領先者)除外,歐洲日益變成經濟小蝦米。強大的德國汽車工業或許仍保有產出,但其附加價值已長期走下坡



 



歐洲各地,綠色科技製造業投資少得可憐。電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乃至於當前種種驅動全球成長的數位科技,都已離歐洲而遠去。1990年時,歐洲占全世界半導體製造業產出的44%;如今歐洲的占比掉到區區9%(比美國的12%還要低)。大型科技公司幾乎清一色是美國或中國企業。全球排名前20大科技公司當中,只有兩家是歐洲公司,即艾司摩爾(ASML)和思愛普(SAP)。



 



疫情促使歐洲把繼續推動撙節的努力擱置幾年,期間歐盟的財政規定暫停實施,讓各國政府放手支出以提振企業獲利。當時宣布成立一支「復甦基金」,許多人迫不及待宣稱那象徵歐洲的「漢米爾頓時刻」(Hamiltonian moment),當然,實際上並不是那麼一回事(當時我就示警了)。



 



疫情是另一場全球危機,置歐洲於遜於美國的相對劣勢。歐洲的刺激規模不但比美國祭出的方案小,每支出一歐元發揮的影響力也小,因為不像美國,把更大比率的公帑花在直接發錢給公民,歐洲政府更偏向金援公司。由於公司在艱困時局比一般民眾傾向不花錢(花錢買回自家股票除外),歐洲的刺激規模比標題數字所顯示的還要小。



 



將來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海嘯後的2009公共債務危機、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時,經濟史學家會認定那些是一連串錯失的機會,是歐洲菁英分子選擇錯失良機,非但不趁機投資,反而一見情況允許,就回頭走預設的撙節老路。多數評論員歸咎於對通膨的不理性恐懼(比方說,因為德國人對威瑪共和國時代的集體記憶)、不諳總體經濟政策,或其他因素。我曾指出,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出自於對歐洲勞工的一股揮之不去的階級仇視(class enmity)。



 



不論原因為何,事實是,歐洲即將在糟糕透頂的時刻犯下同樣的錯誤。我們的產業和基礎設施在多年投資不足的情況下殘破凋零,反觀美國現在卻享有一波投資熱潮,全因總統拜登的產業政策提供巨額補助給在美國投資(以綠能科技為主)的企業,包括歐洲公司在內。



 



與此同時,歐盟的反應卻還是僅知的那套老招術:採取行動恢復財政規定,依此重新祭出當初讓歐洲陷入相對貧窮的撙節政策。



 



凶兆已顯而易見。歐洲會嚷著要設立自己的投資基金,反制美國新推出的產業政策;但結果想必是雷聲大雨點小,跟「復甦基金」一樣意見分歧。



 



隨著歐洲地位持續式微,對美國和中國的淨出口江河日下(也是因為美國對歐盟施加的「去風險化」政策使然),歐洲的保護主義勢力將變得占上風,更把怒火轉向中國,而不是美國。捨棄俄羅斯Gazprom供應的便宜天然氣,改買從墨西哥灣運來的昂貴液化天然氣(LNG),已讓歐洲付出代價;不久後,先進太陽能板(唯獨中國能以低價供應)的成本也將攀升,連同整個綠能轉型的成本一併上揚。



 



目前,歐洲新聞評論者仍對通膨憂心忡忡,基於歐洲企業運用市場勢力,在生活成本危機期間趁機讓自己的利潤更肥厚,這種想法可以理解。然而,在歐洲經濟的表象下,真正的危險是新一波衰退力量蠢蠢欲動,這從貨幣供給和總投資數據已可見端倪。



 



不需未卜先知能力,也看得出撙節政策死灰復燃會給歐洲帶來什麼下場。歐洲生活費將變得更昂貴,同時實質薪資下滑,工作品質也惡化。而且,歐洲作為一種概念和實體,也將尾隨歐洲大多數勞工之後,踏上一條他們已走了十多年且越走越狹隘之路:向下沉淪。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usterity Ruined Europe, and Now It’s Back》,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房市交易平均每4件就有1件短期交易 買賣屋「貨比三家」有保障



 



永慶房屋用品牌廣告彰顯房仲核心價值「誠實」



 



房仲服務首重誠實與安心!永慶房屋真房價保證與三不政策 提供最完整保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