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清零視角:習近平認為用西方疫苗 是承認過去的失誤

裴敏欣(Minxin Pei)    2022年12月13日 07:00:00

 




裴敏欣(Minxin Pei

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非常駐資深研究員




 



 



中國最近經歷1989年民主運動之後,規模最大且最具政治性的抗議活動,民怨爆發並非意外,因為人們對僵化清零政策的不滿早已醞釀多時,雖然中國共產黨運作著一個無孔不入且深度滲透的監控機器,但顯然未能預見會出現抗議活動。目前中央政府已宣布將大幅放寬限制以加速退出清零政策,繼上月公布一套指導官員行為的二十條措施後,如今又將優化防疫清單縮減到了十條



 



面對抗議活動,習近平政府並未採取天安門式的殘酷鎮壓,雖然大量警察部署在抗議地點,但他們沒有進行血腥的「人群控制」手段和大規模逮捕,而是傾向於用手機追蹤技術來識別和恐嚇抗議者。但中共領導人也警告將有「堅決打擊」行動,新上任的中共中央政法委書記陳文清就表示,當局會針對「敵對勢力滲透和破壞活動」以及「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展開行動。



 



中國政府對抗議活動的終局發出一個相對明確的信息,但對清零的立場卻一直是模糊且不一致的,只在廣州、杭州和上海等幾個城市放寬限制。



 



最近幾天「動態清零」一詞似乎從官媒上銷聲匿跡了,然而不確定性仍然存在,因為還沒有任何高級官員公開表示要完全放棄清零政策。負責疫情的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承認「奧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減弱」,並指出新冠防控面臨「新形勢新任務」。



 



由於缺乏上級指示,地方政府一直在採取各類反其道而行之的政策。比如上海市政府放寬一些規定(從12月5日起,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遊覽公園無須出示核酸陰性證明),卻再次關閉了最近重新開放的迪士尼樂園。



 



中國領導人拒絕對清零政策採取明確立場純粹是出於政治考慮,中央政府一直不願意為這一決定負責,因為政策制定者不想為解封後出現的感染、住院和死亡人數激增承擔責任。新的指導方針可能比以前要寬鬆,卻不一定代表清零政策的終結。



 



此外,地方官員也一直在玩弄政治。如果他們一直放寬限制,那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的好處足以蓋過公眾健康風險,倘若他們堅持更嚴格的限制措施,這也反映某些算計——淪為病例爆發代罪羔羊的影響,大於對自己執政聲譽的直接打擊。



 



但最明顯、也最令人擔憂的公衛決策政治化證據,或許是中國當局拒絕批准西方企業生產的更有效mRNA疫苗。儘管這些疫苗有助於使退出清零政策的過程更安全(特別是對目前接種不足的老年人而言),但中國領導人顯然認為,使用西方疫苗會打擊民族自豪感,也等於承認過去的失誤。



 



展望未來,中國領導人可能會派遣治安部門去扼殺新的抗議活動,從而使共產黨重奪控制權並淡化人民的沮喪情緒。但不願制定一個完整而系統性的退出戰略(並對其結果負責),可能導致中國經歷兩個世界中最糟糕的狀況。



 



如果對習近平的清零承諾和中央政府的重新開放計劃仍然感到困惑,這將在地方一級政府產生混亂的回應,而繼續執行不斷變化的封控措施,將導致過度消耗國家注意力和資源,並激起民眾的挫敗感。同時如果僅放寬限制而不採取有效的公衛措施,例如使用西方疫苗進行快速大規模接種,那麽感染率就會飆升,壓垮國內的醫療體系。



 



習近平需要迅速行動去避免這種結果,尤其是應該立刻下令批准和進口mRNA疫苗。此舉不僅能顯示他的政治勇氣,也可以彰顯其政治智慧,因為這將大大有助於修復11月底反封鎖抗議活動對當局形象造成的損害。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Zero-COVID Muddl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短期投機炒房形同詐騙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