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瑞克(Dani Rodrik)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國際經濟學會主席
上月底,一位外國領袖指責美國總統拜登推行「超級激進」的工業政策,提出指責的人不是美國主要地緣政治對手俄羅斯總統普丁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不是在美國主導的制裁下經濟舉步維艱的伊朗總統萊西、或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
抱怨的人是美國的盟友、法國總統馬克宏,他不滿的是拜登的通膨削減法案,也就是透過補貼電動汽車、電池和其他可再生技術的投資,實現美國經濟脫碳的目標。符合補貼條件者必需從美國生產商採購關鍵原物料,這種做法激怒馬克宏和其他領導人,他們聲稱,這項新法案破壞了歐洲工業。馬克宏聲稱,法國也面臨創造中產階級就業機會的挑戰,「《降低通膨法案》的後果,就是你可能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同時也加重我的問題。」
在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同時,增加其他國家的成本恰好是歐盟一直想要做的事情。通過其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歐盟很快會對某些碳密集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此舉是為防止外國企業以更便宜的進口商品損害歐洲生產商利益的情況下,保持較高的國內碳價格,但進口稅也會傷害到許多低收入國家,例如莫三比克、埃及和印度。
歐洲官員認為,碳邊界調整機制與降低通膨法案不同,因為前者並未違反非歧視性這一多邊貿易體制的基本原則。他們聲稱,該機制旨在為企業創造某種公平的競爭環境,歐洲企業需要面對高昂的國內碳定價,而外國企業則沒有。他們堅稱,碳邊界調整機制並未賦予歐洲企業不公平的競爭優勢。
但一個國家的公平競爭環境,就是不公平地瞄準另一個國家的相對優勢,拉平某些投入成本,比如電力,會對鋼、鋁等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商造成不成比例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國際貿易規則通常不會因產品製造過程,而對國內和進口商有差別待遇,因為以非歧視為幌子來掩蓋保護主義實在是太容易了。
更合理的說辭是氣候挑戰太重要,不能被貿易和競爭考量等的因素壓制住,這種說法也適用於通膨削減法案和碳邊界調整機制。允許各國政府推出雄心勃勃的環境計畫來推動可再生能源,無視其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或許正巧是實現脫碳的最可行途徑。
中國就是個極好的例子。長年對國內太陽能和風能產業的高額補貼,使中國企業躍居世界主導地位,中國也成為世界最傑出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歐美企業則因定價過高被全球市場淘汰,西方更指責中國這種偏袒行為令人髮指。
儘管中國的補貼政策可能導致西方企業處於不利地位,但這也是政府為因應氣候變遷所採取的最有力措施。上述政策使企業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擴大規模,從而將太陽能成本降低90%,並實現風能價格減半,讓這些技術在商業應用領域足以跟碳競爭。儘管外國競爭者受到打擊,但中國在解決人類最迫切的挑戰方面,做出了不可否認的貢獻。
當然,透過鼓勵在綠色政策領域展開更大規模的國際合作,有可能取得更有利、也不那麼尖銳的效果。例如,我在哈佛大學的同事弗蘭克爾認為,有關碳邊界調整機制和《降低通膨法案》所引發的糾紛,理應由世界貿易組織裁決。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樣,世貿組織確實允許各國基於環境原因實施獨立的政策,但世貿組織並不是有權決定貿易規則應在何種情況下限制綠色措施的論壇,也無權決定是否應該限制這些措施。
世貿組織的一般假設是,政府應實現非貿易目標——如環境可持續性或公共衛生——只要它們不扭曲貿易,而主流貿易經濟學家的邏輯假設,也是效率和其他公共政策目標可以各自獨立。因此,非歧視性自由貿易永遠可行,只要政府實施正確的政策。特別是可持續性目標能夠藉由企業吸收外部環境成本,不扭曲貿易的定價方案(或等價的數量目標)來實現。
但在現實世界裡,政府推動綠色政策時都面臨行政和政治障礙,需要進行亂七八糟的交易才能爭取到反對派的支持。通膨削減法案和碳邊界調整機制,都建立在上述討價還價的基礎之上,承諾國內生產商可以得到就業和獲利,以換取他們支持綠色轉型。在這樣的情況下,全球貿易機構很難、也很可能不適合就替代機制的可用性做出裁決,並在事後評判是否有必要在國內做出政治取捨。
即使衝突多屬於傳統的商業性質,就像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補貼一樣,我們是否應當允許貿易規則,阻礙相關措施推動全球脫碳工作仍不清楚。
在理想世界裡,人們可以通過一整套全球協調政策來應對氣候變遷,包括碳定價、針對綠能的非歧視性補貼,以及從高收入國家轉移給低收入國家。但在現實世界裡,大雜燴式的國家政策是我們確保可持續未來的唯一機會,上述政策極其多樣化,並由複雜的地方考量因素所驅動。我們不能成為貿易純粹主義者,坐視完美成為良好的敵人。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limate Before Trad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