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魯爾(Shashi Tharoor)
●印度前外交部長
●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
●現任印度國大黨籍議員
印度混亂的一年似乎將以歡慶的氣氛告終,除了紀念獨立75周年及接任20國集團(G20)輪值主席國,也將邁入另一個里程碑。聯合國專家估計,2023年4月14日,印度便會正式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這未必值得慶祝,中國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印度僅為330萬,人口密度幾近是中國3倍,而且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過去30年雖有令人佩服的經濟成長率,但14億人口的溫飽、教育和照護仍未獲妥善解決。
人口成長帶來機會,也帶來挑戰,未來40年印度人口預計會增至約17億,之後在2100年前驟降至11億。由於死亡率及生育率下降,印度想藉著具生產力的勞動人口增長來推升經濟成長,機會可說是稍縱即逝。
區域模式不均的問題若不解決,可能導致印度的人口紅利變成永久的人口鴻溝。北部各邦的人口持續成長,但南部人口成長趨於穩定,如喀拉拉(Kerala)及東北部那加蘭(Nagaland)等邦,人口已經開始減少,意謂印度部分地區出現嬰兒潮的同時,其他地區卻須應付高齡化。
話雖如此,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得印度的人口趨勢變得極難預測。這個國家正以驚人的頻率經歷極端天候事件——颶風、熱浪、乾旱及洪水,部分河川氾濫成災,部分卻完全乾涸,全國數百萬人正面臨水資源短缺,導致大量人口移出不適居住的地區,加深地區鴻溝。
這些趨勢可能帶來深遠的政治後果,1947至1997年,印度人口從3.5億爆增至破10億,主要來自較貧窮、教育程度較低且多操印地語的北部各邦,而南部各邦因較佳的人類發展及教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成長。數十年來,北方家庭每戶平均有6、7個孩子,南方則迅速降至兩個。
鑑於印度是民主國家,人口較多的北方理應有較多的國會席次,進而有更大的政治權力,然而在1976年,不希望讓人口控制不力者擁有更大政治影響力的總理甘地,不惜把國會代表權凍結在1971年人口普查的水準,允許凍結的憲法修正案原應在25年後到期,但時任總理瓦巴依(Atal Bihari Vajpayee)又把它延長了25年。
因為如此,部分南方議員代表不到200萬的選民,部分北方議員代表290萬人,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為首的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在北部印地語為主流的神牛帶(Cow Belt)獲得了壓倒性支持,似乎將終結這個反常現象,讓修正案在2026年失效時恢復平均代議權。
這樣一來,雖會讓印度國會更具代表性,但北部各邦也會獲得三分之二的多數,使人民黨能恣意修憲,無需顧慮南部各邦的意願,莫迪內閣將能追尋民族主義政策,人口較少的南部各邦或許會覺得難以接受,或認為有歧視色彩,使得印度得來不易的民族團結受到威脅。
今日印度人口增長大部分來自比哈爾邦(Bihar)及北方邦(Uttar Pradesh)這兩個北部的邦,若北方邦宣布獨立,2.2億人口將使它在世界上排行第5,這些邦已經對印度政治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隨著未來十年人口增加,勢力還可能增長。
不懂計劃生育以及識字率低的北部小家庭,很可能是印度人口增長不均的主要原因。南部各邦已經有所轉變,部分歸功於女性教育程度提高,但北部的女性識字率仍遠低於全國平均,比哈爾邦的人口在2001至2011年增加25.4%,而喀拉拉邦僅增加4.9%。由於COVID-19疫情,2021年人口普查順延,但這個差距在過去11年可能已經拉大。
與此同時,印度勞動市場未曾從疫情中完全恢復,根據印度經濟監測中心,疫情第一年失業率飆升,就業人數從2019-20年的4.089億,下降到2020-21年的3.872億,此後雖有攀升,工作機會比疫情前少了450萬個。
青年失業率激增尤其令人擔憂,全國19至25歲失業率升至23%,喀拉拉邦和喀什米爾(Kashmir)更高達40%,先前跟進全球趨勢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在過去幾年內驟降。在光譜的另一端,南部由於子女離家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無人照顧年邁父母,使得輔助生活設施大幅增加。
2023年開頭並不樂觀,印度正與日益惡化的南北分歧、失控的城市化、水利短缺與資源稀少、部分地區人口老化以及青年失業率上升搏鬥。令人佩服的成長與經濟發展確實讓人有理由懷抱希望,印度人也證明自己在艱困時的韌性及足智多謀,然而要抓住人口結構變動帶來的機會,印度必須承認並因應這些趨勢,否則紅利也可能引發災難。
(翻譯:鄭可妮,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ndia's Looming Demographic Divid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