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之際,Project Syndicate多名評論員針對未來國際情勢提出展望與洞見;雖然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地緣政治緊張、全球經濟成長減緩等威脅仍是全球關注焦點,但在公衛、氣候以及其他領域出現了曙光,使2023年存在著些許光明,不至於被陰霾與不安所籠罩。
洛貝斯(Carlos Lopes )
• 開普敦大學公共治理學院教授
• 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成員
由於因應極端氣候等災難的作法缺乏足夠的雄心壯志,將迫使世界走向全球氣候討論的新階段。置身於永續與韌性同樣重要的時代,有必要打造出一個國際金融體系,以維持成長與穩定。決策者必須制定新式的監管、貿易、稅收政策,減少經濟體的碳強度(carbon intensity);然而,這樣的措施有沒有效,取決於金融服務取得的既有不對等現象是否解決。照當前狀況金融體系仍然是問題的一部分,而非解方。
為了確保科技研發和智慧財產權符合保護地球的目標,也需要新的政策。主導、分享創新的方式,還有我們對風險的評估,都得改變。有很多過去看似不可能的情況,越來越有可能發生,例如飢荒、貧窮人口遽增、大批人群流離失所、主權債務違約頻頻上演、到處能源短缺、公共衛生問題反覆引起混亂。很不幸地,上述一切正代表著開倒車。
奧貢比伊(Damilola Ogunbiyi)
• 聯合國秘書長之全民永續能源特別代表
氣候變遷仍舊是2023年的重要議題,因為已開發國家還是未能守住金援的承諾。幸好,奈及利亞、迦納、巴貝多等南方世界各國,都採用了充滿雄心、資料導向的能源轉型計畫,且居全球領導地位。
對於自願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s),今年也會是重要里程碑,將容許開發中國家從減碳排工程中創造其迫切需要的收入。近年來,隨著非洲碳交易市場倡議(Africa Carbon Markets Initiative)與能源轉型加速器計畫(Energy Transition Accelerator)創立,在此議題方面已有長足進展。現在的關鍵任務是,確保碳權機制的原則和行動一致,並持續努力建造出一個全球、多元的負碳排碳權信用管道。
最後,雖然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就「損失與損害」資金(loss and damage)達成新的協議,實為一大進展,但具體的運作方式仍需於2023年商討出來。如此一來,下一場氣候大會(COP28)也至關重要,各國政府與利益相關人都需要拿出新的計畫,一起討論如何擴大公正、合理的能源夥伴關係,強化脫碳的承諾,動員氣候金融體系,並促進能力培養、技術轉移,以幫助南方世界。
華格納(Gernot Wagner)
• 哥倫比亞商學院氣候經濟學家
• 著有《地球工程學:孤注一擲》一書
首先,有個顯而易見的預測如下:不管中國、烏克蘭或全球經濟發生什麼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都會繼續積累,達到歷史最高紀錄。那是壞消息。
好消息是,全球乾淨能源的競逐將會加速,特別是在美國;「化石通膨」(fossil-flation)與「綠色通膨」(green-flation)間的競賽,將會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再生能源、電氣化的原料需求增加,將無可避免變成不作為的藉口,但仍必須抵抗這種衝動。要回應太陽能板或熱泵價格略高的問題,答案就是打造出乾淨能源的供應鏈。如此一來,我們不只能處理氣候變遷議題,還可以勝過中國,緩和俄烏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避免經濟衰退。
巴飛(Barak Barfi)
●新美洲基金會研究員
伊朗的抗議活動將持續占據頭條新聞版面;不過,這些抗議並無法瓦解伊朗政權的高壓控制手段,包括巴斯基突擊隊(Basij shock troops)到規模更大的伊斯蘭革命衛隊(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 Corps),伊斯蘭共和國將持續存在。美國的中東政策也沒有明確方向,美國會更專注於大國競爭,並嘗試把此區域的永恆戰爭拋諸腦後。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國等美國盟友只寄望川普重返白宮,而別無他法。但無論美國政策如何改變,美國盟友彼此之間也會繼續加強聯繫。
隨著綠色能源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阿爾及利亞與埃及等中東地區較不富裕的國家,經濟發展恐怕也將原地踏步。他們選擇將販賣石油的橫財用來增加補貼、支持國有企業並擴大臃腫的官僚機構,而非擴大教育、衛生及商業投資。當這筆意外之財逐漸用盡時,他們恐怕會被世界所拋棄。
伊斯法罕尼(Djavad Salehi-Isfahani)
●維尼吉亞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中東項目學者
●開羅經濟研究論壇研究員
2022年的大規模抗議,讓伊朗政權必須在2023年作出艱難的決定,被迫選擇直接使用武力鎮壓革命,或是讓步來減輕國內外壓力。2009年的伊朗綠色革命之後,當年的伊朗政權選擇後者,給中產階級帶來了希望。溫和派總統哈桑·羅哈尼(Hassan Rouhani)成功地與美國及其他大國談判,達成歷史性的核協議,承諾解除制裁並與西方和解。
然而,這次抗議的結局恐怕會有所不同,當前的伊朗政權對改善伊朗與西方的關係似乎毫無興趣。隨著西方再次表現出對人權的高度關注(部分是為了回應伊朗政權對抗議活動的鎮壓),放鬆對伊朗的制裁顯然不在西方國家議事日程上。外界可以預期,伊朗將與中國及俄羅斯靠得更近,中俄恐怕會在不引發人權問題的前提下,提供伊朗經濟支持。
(翻譯:周昱君、劉孜芹,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PS Commentators' Predictions for 2023》,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