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伊(Joseph S. Nye)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前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
●前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
中國新冠清零政策失敗讓外界重新評估中國的實力,雖說直到最近仍有許多人預測中國GDP將在2030年或之後不久超過美國,但一些分析家認為,即便中國實現此一目標,美國還是會再次快速超前,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已經見證了「中國高點」?
高估中國的實力就跟低估它一樣危險。低估會令人自滿,高估則會產生恐懼,而兩者都會導致誤判。由此可見,我們需要仔細的淨評估(net assessment)才能制定好的戰略。
與目前的流行觀點相反,中國並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雖然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在2014年超越了美國經濟,但購買力平價其實是經濟學家比較福祉概況的工具;即便有朝一日,中國整體經濟規模超越美國,GDP也不是衡量地緣政治力量的唯一標準。在軍事和軟實力指數上,中國仍遠遠落後於美國,如果再加上歐洲、日本和澳洲等美國盟友,那中國相對經濟實力就更小了。
中國近年來一直在擴充軍力,但只要美國繼續維持美日聯盟和駐日基地,中國就無法將其排除在西太平洋之外,而如今的美日聯盟比冷戰結束時更強大。縱使分析家不時會從模擬中國入侵台灣的兵推中得出更悲觀的結論,但由於中國的能源供應暴露在美國海軍所掌控的波斯灣和印度洋,如果中國領導人認為台灣附近(或南海)的海上衝突只會局限於該地區那可就錯了。
中國也大量投資軟實力(即透過吸引而獲致想要結果的能力,不是靠威逼利誘)。文化交流和援助項目確實可以增強吸引力,但仍有兩大障礙:首先,中國與日本、印度、越南等鄰國持續為了領土主權發生衝突,減損中國對全球潛在夥伴的吸引力;其次,中國共產黨的鐵腕統治,也讓中國無法享受到西方充滿活力的公民社會所帶來的好處。
儘管如此,中國經濟觸及的範圍仍將十分重要。美國曾是全球最大貿易國和雙邊貸款人。但如今有近100個國家視中國為最大的貿易夥伴,而只有57個國家與美國保持這種關係。過去十年間,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倡議」為基礎設施項目提供1兆美元貸款,而美國卻削減對外援助。
此外,中國的經濟成功故事無疑強化其軟實力,尤其是相對於其他開發中國家和新興市場而言。而決定是否開放市場也讓北京當局擁有硬實力的影響力,威權政治與重商主義做法使其能夠任意行使這種影響力。
那麼在評估總體力量平衡時,我們處於什麼位置?重要的是,美國仍具備至少五個長期優勢。一個是地理優勢,美國的四面是兩大洋和兩個友好的鄰國;相形之下,中國與其他14個國家接壤,並在區域各處都有領土爭議。
美國還擁有能源優勢。過去十年間的頁岩油革命將美國變成能源淨出口國,而中國則日益依賴能源進口。
第三,美國從其大型跨國金融機構和美元的國際角色中獲得無可匹敵的金融實力。在所有外匯存底中只有一小部分是以人民幣計價,卻有59%是以美元持有。儘管中國渴望擴大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但一個可靠的準備貨幣取決於自由兌換程度、資本市場深度,還有發行政府的誠信與法治。這些條件中國都不具備,因此人民幣不太可能在短期內取代美元。
第四,美國擁有相對人口優勢。它是當前唯一一個預料將維持其全球人口排名(第三)的主要已開發國家。全球15大經濟體中,有7個在未來十年內將出現勞動力萎縮,但美國預計將增加5%,而中國的勞動人口將減少9%(在2014年已經到達頂峰),印度人口則有望在今年超越中國。
最後,美國在發展關鍵技術(生物、奈米和資訊)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這些技術是本世紀經濟成長的核心。當然中國也在大力投資研發,希望技術進步不再僅僅依賴於仿製,它設法在人工智慧等領域獲取競爭力,以期在2030年成為全球領導者。美國阻止中國獲得最先進半導體的做法或許能延緩這一進展,卻無法終止中國的腳步。
總的來說,美國手裡拿著一副好牌。但如果它屈服於對中國崛起的歇斯底里,或自滿於本身的「高點」,那就可能會自亂陣腳。拋棄一些好牌——包括強大的聯盟和在國際機構中的影響力——將是嚴重的錯誤。
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移民。十年多前我曾詢問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中國的實力是否會很快超過美國?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美國能夠吸取並重組全世界的人才,但在中國的漢族民族主義下,這種方式根本不可能實現。
當前美國人有充分理由對自己的世界地位感到樂觀,但如果美國放棄外部聯盟和對外開放,那麼勢力的對比就會發生變化。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Peak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