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勒尼 (Brahma Chellaney)
● 印度前國安會顧問
● 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著有《亞洲神力:中國、日本與印度的崛起》等9本專書
日本過去幾十年的國際影響力都是建立在經濟競爭力而非軍事力量之上,但隨著中國的陰影不斷擴大,日本似乎正在放棄戰後和平主義安全政策(將國防支出限制在GDP的1%左右,以及避免進攻能力),進而在維護印太地區的安全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日本上個月公布一個大膽的新國家安全戰略,其中包括在五年內將國防支出增加一倍的計畫,這筆總額約3200億美元的支出,將為日本自二戰以來最大的軍事集結提供資金,還意味著日本的國防預算將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中兩國。重要的是,新戰略包括獲得先發制人的反擊能力,例如從美國購買戰斧巡航飛彈以及自行研發極音速武器。
日本是在前首相安倍晉三(去年7月遇刺身亡)領導下,開始為此轉變打下基礎的。在安倍治下的日本,國防支出增加約10%,更重要的是在國會批准下,重新解釋了美國強加於該國的「和平憲法」,允許軍隊自二戰以來首次進行海外動員;安倍還試圖修改規定日本放棄「威脅或使用武力」的憲法第9條,只是在民眾抗議下作罷。
但首相岸田文雄並未遭遇同樣的阻力,相反的,多個民意調查顯示,多數日本人支持擴充軍備。而岸田本人也發生類似的轉變,須知他擔任外務大臣時普遍被外界視為鴿派,他自己也公開認可過這個標籤。
促成這種轉變的動力相當明顯。2013年,也就是習近平晉升中國國家主席的那一年,日本的國安戰略將中國稱之為戰略夥伴。相較之下,新版國安戰略認為中國代表著 「在確保日本和平與安全方面,一個前所未有且最巨大的戰略挑戰」。在習近平統治下,中國那種漸進而絕不停息的擴張主義讓日本的和平主義立場岌岌可危。
這一點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更形明顯,俄烏戰爭令外界日益擔心中國可能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而台灣實際上是日本列島的延伸。去年8月,中國在台灣周邊海域軍演時發射的9枚飛彈,有5枚落在日本專屬經濟海域,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日本認為,台灣的安全對自身安全至關重要了。
日本決心加強自身防衛,以防出現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印太地區,日本並非唯一一個曾與中國交好、如今卻對習近平的肌肉修正主義予以回應的大國,澳洲和印度已經走上了同一條道路。
此外,日本一些西方盟友也出現類似的軍事化趨勢。另一個和平主義國家德國,已承諾將國防支出提高到相當於GDP的2%(與岸田的目標水準相同),並接受在歐洲的軍事領導角色。英國已經超出2%的水平,但其目標是到2030年將國防支出再增加一倍。美國剛剛將本已龐大的軍費支出提升8%,而瑞典和芬蘭正在加入一個重新振作的北約。
雖然日本重新武裝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被更廣泛接受(且理由充分),但此舉很可能不足以阻止中國擴張主義的推進。畢竟就連當前國防預算排名世界第三的印度,自2020年以來也一直受困於在喜馬拉雅山脈爭議邊界與中國發生軍事對峙——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秘密侵占令印度措手不及。直到上個月,雙方還斷斷續續爆發衝突。
與對烏克蘭發動全面攻擊的俄羅斯不同,中國更傾向於採用小刀割肉戰術,透隱蔽、欺騙和出其不意的組合拳,來蠶食其他國家的領土。解放軍注重衝突心理、輿論和法律方面的所謂「三戰」,使中國幾乎不費一槍一彈就在南海取得戰略勝利——從1988年奪取赤瓜礁到2012年占領黃岩島。
由於中國一般會避免武裝衝突,因此其行動產生的國際成本極低,即便它單方面重繪了南海的地緣政治地圖,一小片一小片地併吞不丹的邊境地區。北京當局還成功在不引發西方重大制裁下,破壞了香港的自治。
所有這些無需承擔罪責的現象,只會讓習近平更加膽大妄為,他現正尋求在東海複製南海戰略,利用升級海空入侵來加強對日本管轄之尖閣群島(釣魚台列嶼)的領土主張,甚至還試圖在尖閣群島附近水域實施警戒。
目前為止,日本對中國挑釁的反應至少還算是克制的,為了不激怒中國,日本歷任防衛大臣甚至都沒有對尖閣群島進行過空中視察。然而,日本引進戰斧飛彈和研發極音速武器的做法,也不一定是抵制中國混合戰爭的有效手段。為此,日本必須找到方法來挫敗中國改變現狀的秘密行徑,同時避免公開開戰的風險。
日本提升國防自主性的嘗試應當受到歡迎,提高防衛能力將催生一個更自信和安全的日本,以及更穩定的印太地區。但如果日本想要像其國安戰略所說的那樣「打破和挫敗」威脅,日本領導人就必須積極主動地採取行動,對中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Limits of Japan's Military Awakening》,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