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汀(William A. Haseltine)
●國際健康智庫ACCESS主席兼總裁
●科學家、生技企業家及傳染病專家
經過漫長的三年,這場疫情仍未見和緩。不幸的是,民眾對於被新冠肺炎擾亂並綁手綁腳的日常生活,已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憊。即使曾被視為在病毒控制領域執牛耳的中國,也放棄絕大多數的管控策略。
但千萬不要誤會,因為新冠病毒仍然是顯見且迫切的危機。研究指出,二次或多次確診染疫,患者出現血栓、肺損傷與其他負面健康後果,甚至死亡的風險增加一倍,不論年齡、種族、性別、肥胖與否、有無吸菸或其他因素,感染後12個月內,心血管病變的風險都將增加4.5%。此外,新的變種病毒能夠逃脫疫苗接種或曾經感染的免疫保護,正掀起新一波的染疫潮。
好消息是,我們仍然擁有強大力量的預防工具可供使用。 事實上,有一種不需要改變或限制行為,且在多方面未被充分利用的策略,幾乎可以使用在任何面向,同時有助於保護我們不會受到其他空氣傳播病毒的侵害,例如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流感。它需要在通風、空氣過濾與紫外線殺菌燈等基本設施上投資更多資金,並加快各種探索的新發現,例如使用氣溶膠酸鹼度來降低部分空氣傳播病毒的活性。
疫苗在降低死亡與重症風險方面仍非常有效,但在預防傳播方面的效果並不好。在許多西方國家,戴口罩已經成為高度「政治化」,甚至被污名化的議題,甚至部分醫護人員也忽略戴口罩的重要性。然而,攜帶病毒的氣溶膠在呼出人體後,可在空氣中停留達數小時,因此很難斷言是否算「高風險」環境。鑑於以上所有因素,降低傳播風險的最好方法,就是減少被釋入空氣中傳播病毒的濃度。
我們需要挑戰習以為常的態度,亦即病原體透過空氣在室內傳播是日常生活無法避免的一部分。現代人與祖先不同,幾乎90%的時間都是在室內度過,過去數十年來,全球政府大量投資在糧食安全、清潔衛生與乾淨的飲水,以保護國民健康,為什麼現在我們不能把清潔空氣、公共與私人空間都沒有病原體列為優先要務?
在被病原體感染前,我們就要先對它們宣戰,並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專業的工程機構需要訂定全面的排氣標準,並且需要採取新的措施以確保滿足各項需求。這象徵建立監管機構來監督與執法,不僅適用於新建設,也適用於現有建物的改造。因此,政府應為建商與業主提供專業訓練方面的協助。所有建築物的目標,應該是以每小時至少換氣6次的頻率保持室內的空氣循環。
接下來我們該把焦點轉移到公共運輸,包括火車與公共汽車,再到辦公室、學校及日間照顧設施。除了防止病毒傳播,通風良好的區域已被證明可以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並減少因疾病導致的缺勤。最後我們再來改進個人住宅與社區大樓的通風問題。
這項提案的前期成本會被視為障礙,但是即使是一個普通的流感季節引發的缺勤與生產力下降,都會在美國造成112億美元的損失。
在各行各業中,重複罹病的勞動力被普遍視為一種長時間的干擾。但這種情況不該延續下去的。家長們已經被攻陷學校與日托中心的「三疫」(流感、RSV與新冠肺炎)弄得筋疲力盡。
除了直接的財務成本外,疫情造成的創傷與動盪已清楚地點出,「投資無病原體的室內空氣」不只是最經濟合理的選擇,也是最王道的選擇。就跟在其他公衛項目的有效投資一樣,這項投資很快就能回收成本。
(翻譯:於慶中,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Breathing Life Back into COVID Preventio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