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瑞克(Dani Rodrik)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國際經濟學會主席
知識是實現經濟繁榮的關鍵。技術、創新和技術訣竅都來自於學習新方法,能夠製造出豐富我們身心的商品和服務。知識也是典型的「公共財」:新想法可以使所有人受益,除非政府或壟斷機構限制其傳播,否則再怎麼使用也不會減少可用性。這對窮國尤為重要,因為這意味著它們不必重新發明車輪,而是可以直接採用較富裕國家創造的技術和方法,來推動自身經濟發展。
雖然經濟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一直讚賞知識的經濟重要性,但他們卻未能充分注意到使知識發揮作用的條件。應有的背景很重要:想法產生與環境特殊性之間若不匹配,都會大大降低所獲知識的價值。
比如說世界各地都有種植玉米,但會因當地生態環境而受到不同的環境威脅。由於研發工作地集中在抵抗北美和歐洲最常見的害蟲,因此數以千計的生物技術專利都是針對歐洲玉米害蟲的,而針對主要影響非洲的玉米莖螟的特殊創新專利卻只有五個。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莫斯科納(Jacob Moscona)和沙斯崔(Karthik Sastry)在研究了玉米和其他許多例子後認為,先進經濟體的不合適技術,會對低收入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增長構成重大障礙。根據他們的分析,光是在作物特有蟲害和病原體方面的技術錯配,就影響到全球農業生產力差異的15%。
在國際經濟協會最近舉辦的小組研討會上,莫斯科納和其他專家提供了大量關於推廣不適宜技術的例子。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生物工程師卡瑪利札(Mireille Kamariza)描述了主要影響低收入國家的結核病和其他傳染病,其診斷技術發展是如何遠遠落後於富裕國家特有疾病的診斷技術。
當新冠疫情襲擊富裕國家時,幾個月內就出現數百種診斷測試方法,相較之下,人們花了一個多世紀才在結核病方面取得類似進展。此外,先進的結核病診斷技術,仍仰賴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和穩定的電力供應,而這些在低收入地區可能都不具備。
而只符合某些群體利益的技術一旦被廣泛實施時,也會在國家內部出現錯配的狀況。比如自動化和數位技術,如果對許多勞工產生不良影響就可能是不適宜的。正如維吉尼亞大學教授柯里尼克(Anton Korinek)所指的那樣,所有創新都是雙面刃:既可以提高整體生產力,也可以產生有利於資本所有者而非勞動者的再分配效應。當整體生產力未大幅提高時,就很容易被負面再分配效應所抵消(從社會角度來看)——經濟學家艾塞莫魯(Daron Acemoglu)和芮斯萃波(Pascual Restrepo)稱之「將就式」(so-so)創新。
而機器人則提供了這類反勞動者轉變的最明顯例子,同時人工智慧正在將潛在重大分配衝突擴展到更多領域。柯里尼克指出,取代人類雇員的聊天機器人軟體,提高了人工智慧工程師和企業主的回報,並取代了未受過大學教育的員工。這種影響在開發中國家會被放大,因為低成本的勞動力就是這些地方唯一的相對優勢來源。
此外,知識不僅嵌入了種子或軟體中,也植入文化規範裡。在國際經濟協會上述小組研討會上,經濟學家南恩(Nathan Nunn)談到了一種不同的、暫時性的錯配,亦即在某時期適合一個社會的知識和做法會在後來失靈。文化傳統將有用的知識傳給後代,比如宗教儀式可以幫助協調作物種植,家庭長輩傳授的特殊烹飪技術可以防止食物中毒。但由於文化規範發展緩慢,社會的快速變化會產生「進化性錯配」。
根據他與瓦切昆(Leonard Wantchekon)的合作研究,南恩舉了一個非洲在跨大陸奴隸制方面的慘痛案例。那些與奴隸販子接觸最多的非洲社區,對外來者產生了嚴重的不信任,以致衍生出一種文化傾向,與當今世界發展繁榮的市場經濟背道而馳。同樣的,美國人對再分配的厭惡情緒,似乎反映了這個國家過往的高度經濟流動性而非當前的現實。
無論是採取不適宜技術還是文化習俗的形式,如果知識要讓社會受益,就需要解決這種錯配狀況。一種策略是提高意識,比如環保主義運動幫助引導消費者遠離化石燃料需求,並發動輿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類似的「造福勞動者技術」運動,可以將創新引導到更有利於勞工的方向。在創新和科術的決策中增加一些利益相關者(如勞工或窮國)的聲音,有助於防止採用不適宜的技術。
公共政策也很關鍵。20世紀綠色革命之所以能被推動,是因為人們明確認識到提高低收入國家農業生產力,需要開發適合熱帶環境的高產種子品種。儘管我們當前缺乏類似的多邊努力來縮小全球技術差距,但莫斯科納指出,一些中等收入國家(印度,巴西和南非)有能力研發更適合開發中經濟體的技術。
但即便在這些國家,創新也往往會遵循矽谷的規範和偏好而非當地需求。政策制定者和創新者們都應當牢記:讓我們有能力的不是知識,而是有用的知識。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Knowledge Mismatch》,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