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衝突視角:假使中國攻打台灣 俄烏戰爭的後果只算兒戲


謝爾 (Orville Schell)

●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





格羅斯(Irena Grudzińska Gross) 

●波蘭科學院斯拉夫研究所教授

●2018年古根漢基金會研究員




 



格羅斯:每天似乎都有揭示美中關係陷入惡性循環的新發展。



 



謝爾:沒錯。更令人擔憂的是習近平剛結束對俄羅斯的三天正式國是訪問,期間他會見俄總統普丁和其他俄高官。正如北京最高層級外交官王毅所說,中國的目標是以「經得起考驗」的方式,「加強我們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因此,美國及其民主盟友當然感覺受威脅,這不只是因為俄羅斯和中國的好戰態度,更因為他們正在集結包括伊朗、敘利亞、白俄羅斯和北韓等獨裁政權在內的邪惡聯盟。自然而然,美國及其盟友現在正積極團結,建立更有效的集體威懾力量;而這又讓俄羅斯感到更受唾棄和排擠,而中國則自認無緣無故遭受當代圍堵政策的威脅。



 



今年稍早,就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準備會見王毅,為美中關係止血之際,一枚巨大中國氣球出現在阿拉斯加上空,布林肯於是取消行程。不幸的是,美中錯失了試圖開始穩定雙邊關係的契機。從那以後,美中互相猜忌幾乎日益加劇。現在,隨著中國與俄羅斯越走越近,世界越來越快地分裂成兩個日益交惡的意識形態集團。



 



在俄羅斯繼續攻擊烏克蘭平民的同時,克里姆林宮接待了一連串令人望之生厭的獨裁者,從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到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再到現在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人。彷彿是為了打消外界對中國立場的任何一絲猶疑不定,3月6日,習近平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之前發表演說,公開抨擊美國,宣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全方位圍堵打壓」,這是他首度直接點名美國打壓中國。



 



至於中國新任外交部長秦剛,則更進一步火上添油,指美國「歇斯底里的新麥卡錫主義」促使兩國走上「衝突和對抗」之路。 最後,當習近平在3月10日獲得第三任期時,普丁盛讚他為加强兩國「全面夥伴關係」做出的「個人貢獻」。普丁現在期待更加「富有成效的俄中合作」。



 



簡而言之,我們似乎走向越來越深刻而無法逆轉的敵對態勢。隨著冷戰後新集團的出現,雙方都將關係破裂怪罪在對方頭上,我們也越來越難看出將如何結束這種情況。



 



獠牙外露



 



格羅斯:主張美、歐與中國合作或接觸的政策,現在還有前景可言嗎?



 



謝爾:過去數十年間,全球經濟飛快發展,導致看似雙贏局面。他們假設只要繼續與中國「接觸」,中國就會更加融入國際市場,也減弱對民主政治制度的敵視。





我們知道中國不會在一夕之間改變,也不會徹底改變,但令人鼓舞改革方向和步伐,已足以讓全球主張「接觸」派繼續懷抱希望。我們知道中國和美國會變得更加相互依存;但只要中國或多或少擺出友好態度、供應鏈正常運轉,全球化市場體系繼續運作,我們並不認為會有什麼危險。



 



結果,美國確實對中國產生巨大的貿易依賴,尤其是在製造業、稀土、多晶矽、鋰、鈷、某些醫藥產品,甚至是某些技術領域方面。以微晶片為例,這些過去在美國設計和生產,隨後「製程」開始外包給台灣、南韓,甚至中國。許多在其他地方可以用更便宜價格生產製造的商品也是如此,因為公司希望降低成本,也不想維持大量昂貴庫存。因此,針對供應鏈中的某些關鍵要素,我們現在嚴重依賴中國。



 



但後來習近平改變中國外交政策,採取極度激進且霸凌的態度,導致其他國家陸續與中國疏遠。這始於中國在2017年對南韓的懲罰性外交,以報復南韓為防禦北韓而決定部署美國製造的薩德飛彈防禦系統 (THAAD)。中國官員反對南韓這麼做的理由在於該系統也可用於監視中國,因此習近平政府著手懲罰南韓,切斷航班、關閉中國境內的數十家南韓百貨公司,阻止「韓流」音樂和其他文化產品進口,更重要的是阻止大量陸客湧入南韓。 因此,南韓人最先體驗到中國「戰狼外交」的威力。



 



一人黨



 



格羅斯:中國的「和平崛起」是在何時,又是為何會被緊張局勢崛起所取代?



 



謝爾:正如我所指出的,一切始於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早在習近平上台之前。胡錦濤是促成南海問題開始升溫的第一人,但等到2012-13年習近平上台時,又更進一步將中國在南海持續建造的人工島礁軍事化,儘管他曾向美國總統歐巴馬承諾不會這樣做。



 



同樣的,正是習近平的激進態度,導致美國或西方不再將「接觸」視為可行政策。他迫使世界各國政府思考自己是否過於依賴中國,尤其是在涉及技術和其他軍事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多的國家自問是否要在稀土、鋰、鈷和某些微晶片方面依賴中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就是為什麼美國通過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限制向中國出售某些類型的智慧財產權、微晶片和晶片製造設備,並規定任何持有美國護照或綠卡的人,不得替某些中國科技公司工作。美國戰略家擔心中國利用我們的技術和智慧財產權,不僅拿來與我們競爭,更可能拿來與我們開戰。可悲的是,這就是我們今日的處境。這種關係現在更加敵對,其源自於截然不同政治制度之間的分歧。也因此,中國與西方關係的未來,目前看來將走向更大程度的脫鉤。



 



世界所見



 



格羅斯:那麼,外國輿論對習近平來說仍然重要嗎?



 



謝爾:習近平希望中國成為不靠他人的超級大國,但他也希望讓某些外國公司依賴中國,以便藉此影響他們的政府。此外,他還燒大錢發展其標誌性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發展中國家對於中國的經濟依賴,導致他們在聯合國投票時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營,並且在中國與民主國家發生無數爭端時支持中國。



 



最近,習近平把重心放在西方投資銀行,向他們提供在中國設立金融實體和財富管理部門的各種新特權。儘管中國與美國日益交惡,但有些美國企業還是上鉤了。



 



我的看法是,不管你是來自黑石集團還是摩根士丹利,你都會被誤導看不清楚風向。儘管我們有許多供應鏈持續依賴中國,但卻不會進一步建立更深層的經濟關係,因為這種相互依賴現在牽涉到巨大的地緣政治風險。即使馬斯克憑藉特斯拉工廠在中國致富,我們也很難想像他的這種成功能夠長期保持下去。中國現在要發展自己的電動汽車產業,不想再依賴馬斯克。



 



所以,脫鉤趨勢越來越明顯,儘管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也不受歡迎。是的,部分美國和外國公司,例如德國汽車業者,迄今還沒有接受這個新現實。執行長們不喜歡悲觀和破壞性場景,但他們需要看看烏克蘭的現況。假使中國攻打台灣,相較下東歐戰爭的後果只能算是兒戲。



 



格羅斯:你的意思是?



謝爾:看看普丁因不滿領土問題所採取的行動。他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如果這些公司等到中國攻台,或等到南海發生軍事意外,或中國與日本因釣魚台而爆發緊張局勢時才要制定B計劃,已經為時太晚,這些公司可能會失去一切。一些企業領導人仍然不相信「接觸」時代已經結束,或者中國最終可能會與美國爆發衝突,但他們需要覺醒。我不是在預測會發生衝突,但這類預測發生的可能性已經越來越無法讓人忽視。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Xi Jinping's Chinese Traged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永慶房屋示警:短期投機炒房形同詐騙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