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瑞克(Dani Rodrik)
●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國際經濟學會主席
我最近曾撰文討論,在政治光譜左右兩端,都出現了新的經濟政策典範,可能取代新自由主義。新的框架賦予政府和社區組織更大的責任,能決定投資和生產——鼓勵創造好的工作機會、氣候轉型和更安全、更有韌性的社會——此外,它也比即將被取代的典範,更不信任市場和大公司。我把它稱為「生產主義」(productivism),不過其他人肯定會想出更吸引人的名稱。
縱觀歷史,經濟意識形態的鐘擺從神化市場擺向依賴國家,然後又擺回來。從表面上看,我們似乎正處於另一次週期性調整之中。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嚴重後果,包含不平等的擴大、企業權力集中,以及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威脅的無視,恐怕都免不了引發反彈。
不過,建立新的典範需要發展出新的方法,而非僅僅是模仿舊方法。當羅斯福的新政(New Deal)和福利國家取代了此前不受拘束的資本主義,決策者所做的並不是單純恢復過去的重商主義做法,而是建立新的監管機制和社會保險制度,並以凱因斯主義的形式,採取明確的總體經濟管理。
同樣地,生產主義要想成功,就必須超越傳統的社會保障、產業政策和總體經濟管理,必須內化過去的失敗教訓,適應全然嶄新的挑戰。
所謂的產業政策,指的是以重塑經濟結構為目標的國家介入手段,這些手段歷來常被指責為無效,且容易被特殊利益集團俘虜。有句老話說,「政府不該決定誰是贏家」;不過,這種批評大多過了頭。儘管產業政策存在明顯失敗之處,但最近的系統性研究也發現,在貧困地區促進投資和創造就業的產業政策,效果往往出奇地好。
在我們的時代,像網路和全球定位系統(GPS)這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高科技成就,背後的推手就是公部門的舉措。美國太陽能電池製造商Solyndra從聯邦政府取得5億美元的貸款擔保,後來卻徹底失敗;不過,卻也有像特斯拉(Tesla)的例子這樣,在發展的關鍵期獲得政府支持,之後在電動車和電池生產上大獲成功。
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最有效的產業政策,需要政府單位和私營企業之間密切合作互動,企業藉此獲得財務支持、技術工人或技術援助等關鍵的公共投入,並替政府實現投資和就業等軟性、不斷變化的目標。無論是對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還是引導國家重大技術政策,這類產業政策都可能比無限制的補貼或租稅誘因更為有效。
生產主義顧名思義,側重於提高所有地區和社會各群體的生產力。傳統形式的社會救助、尤其是教育和醫療保健的普及,對此雖然有幫助,但若要幫助民眾獲得生產性的就業機會,需要改善的不只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端,還有供給端。政策必須直接促進工作機會質與量的提升,讓教育程度、技術水準較低的勞動人口也有工作,無論他們選擇(或負擔得起)住在哪裡。
未來,這些工作大部分將不是來自製造業,而是來自醫療保健、長期照護和零售等服務業。在美國,自1970年代後期以來,幾乎所有私營部門的淨新增就業機會都在服務業,且目前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勞工受雇於製造業。即使美國政策成功讓製造業和供應鏈回流本土,對就業的影響可能也有限。
南韓和台灣這些在製造業表現亮眼的東亞國家經驗,提供了發人深省的例子。雖然這兩國的製造業附加價值(manufacturing value added)在國民生產毛額(GDP)中所佔的比例(按固定價格計算)迅速增加,但製造業就業比例卻逐漸下降。
這一觀察很重要,因為美國許多政策都側重於促進高科技製造業,包括國會最近通過的法案,將提供520億美元的資金給半導體和相關製造業。該法案旨在強化美國面對中國的國家安全,並創造好的就業機會。不幸的是,即使第一個目標實現了,第二個目標恐怕也難以達成。
針對綠色科技補貼,亦可做出類似的評價;拜登總統可能將簽署的《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中,綠色科技是核心部分。毫無疑問,綠色轉型是當務之急,新典範必須處理。但是在這裡,政府無法一石二鳥。針對氣候變遷的政策,不能取代好的就業政策,反之亦然。
強化中產階級,並使科技帶來的益處遍及整個社會,需要清晰的好就業策略。這樣的策略不會那麼執著於與中國的競爭,會以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為目標,且會關注對勞工友善的科技推廣。
現在判斷新生產主義典範能不能付諸實踐,還為時過早,更不用說要證明它是否足以應對當前的任務。對通膨的擔憂仍有可能主導決策和下層結構轉型,價格穩定則是追求生產性經濟政策的必要條件;但若重回正統的總體經濟方針,以貨幣緊縮和減少赤字為重點,將不會為政策創新和實驗留下多少沃土。
說到底,經濟需要的是合理的想法,而未必是新的典範。任何一套想法一旦變成普遍共識,就會充斥許多一體適用的泛論和老生常談,流於無益和誤導。如果生產主義的新觀點成功,它終將被稱為一種「典範」,無論我們是否如此稱之。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周昱君)
(原標題為《Getting Productivism Right》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1)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1】永慶房屋爆業界不能說的秘密
(2)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2】永慶房屋示警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