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佩娃(Dina Khapaeva)
●喬治亞理工學院當代語言學校教授
●著有《當代文化中的死亡慶典》
全球歡度萬聖節,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在美國,有人把萬聖節視為反文化美學的表達方示,象徵對資本主義剝削、性別與種族不平等、美利堅帝國主義的反抗。在共產統治垮台的東歐,西化作風的人民把萬聖節看作是身分表徵和新穎的節慶。
即使東正教會斥之為「魔鬼的假期」,俄羅斯人仍興致勃勃參與萬聖節活動,在入侵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死了超過5萬名士兵後,設法營造表面一切照常的感覺。在烏克蘭,扮鬼的裝束和道具仍在全國各地銷售,展現面對俄羅斯恐怖主義的韌性,或純粹反映想跟其他歐洲國家一樣的渴望。
自1970年代末以降,萬聖節的全球魅力延續至今。時而有人指出,這肇因於新異教主義和巫教崇拜在歐美興起,但這個西洋鬼節不只吸引具有這類信仰的人士。19世紀以來世俗化持續推進,也無法解釋這突然竄起的熱潮。顯然,商業化是更強大的驅動力,另一解釋是慶祝萬聖節的費用相對低廉。
萬聖節投合人們長久來對超自然和冥界的想像。但這種心理因素無助於說明萬聖節的興衰。1950年代和1960年代,人類學家認定「不給糖就搗蛋」的幼稚儀式很快就會消退;不料,卻又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復活,成為西歐和美國最盛大的節慶活動之一。
社會和政治上的動盪期,或許能解釋萬聖節人氣的起落。美化吸血鬼和殭屍的流行文化,無疑也協助炒熱萬聖節氣氛,但那也只能提供一部分解釋。
我認為,萬聖節的成功歸因於1970年代中到1990年代慶祝方式丕變。在那段期間的初期,都市傳說(釘著刀片的糖葫蘆、陌生人給小朋友的糖衣毒藥、或為邪教祭典綁架和殺害兒童)引起媒體關注。這些傳說大致證明是惡作劇,卻在全美掀起恐慌。於是這個節慶由成年人從小鬼手中接管,熱度隨之竄升。一旦都市傳說重新喚起萬聖節與古早時以人獻祭和死人的關聯(或許缺乏可信的史實依據),受歡迎度顯然也升到新高層次。
導演卡本特(John Carpenter)開創出萬聖節恐怖片的次類型,普受電影觀眾歡迎,顯示聚焦「橫死」的娛樂需求日增。1970年代末以來,這種流行娛樂形式利用對「人類生命是終極價值」的批判,大賺其錢。
今天,吸血鬼、殭屍等「活死人」躍為主角,真人扮演的角色成為陪襯。他們不再是中世紀恐怖的怪物,可能搖身變成完美的情人,或令人激賞的理想人物。對照下,真人角色遭殭屍和食人族吞食,被連環殺手綁架。觀影者目光集中在被害人所受的痛苦,他們沒機會英勇捍衛自己的生命和尊嚴,只是個獵物,一旦被抓住就淪為被施暴的對象和/或食物。愈是被折磨致死,對觀眾而言就越刺激、越有娛樂性。
人類在流行文化中的角色變化甚鉅––從故事的主人翁變成舞台上會流血的道具––反映並助長一種新的「反人道主義心態」,不只局限於娛樂領域。自1990年代以來,這股對死亡和暴力的著迷也激發了新的主流時尚風格(例如「骷顱風」),還導致大學課程納入死亡研究(此研究領域在1970年代以前並不存在)。「黑色旅遊」(Dark Tourism)成為欣欣向榮的行業,「死亡聖神」(Santa Muerte)從小眾崇拜演變成國際現象。
1990年代末,研究員開始察覺流行文化空前迷上了暴力和死人,有些人認為死亡(death)繼性(sex)之後成為下一個禁忌,其他人則認為只是一時的商業流行罷了。直到今天,一種普遍的解釋是,我們置身於一個「拒絕面對死亡的社會」,於是媒體、電影和小說中描繪的死亡,提供替代式的死亡體驗。
但那並非故事的全貌。1970年代和1980年代,幾股智識和社會力量已把「反人類」轉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人類讓位給怪物,也見於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對人性的希望幻滅,反映在戰後法國的社會與文化理論上,也啟發了法蘭克福學派的著述,其代表人物在「啟蒙的辯證」(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一書中,探尋解釋人文主義的歐洲如何墮落至野蠻境地。
那段時期的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時代思潮,密切呼應了動物權益倡議、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以及激進生態學(radical ecology)的興起,都在1970年代末公共生活中奠定穩固地位。駁斥人類至上主義(speciesism)、渴望超越人性、重建和諧的地球生態系,與當代哲學思潮互相輝映,放大了這些思想對媒體和流行文化的影響力。
諷刺的是,後現代主義是對20世紀極權者意識型態的反動,但它對純理性和純客觀性的否定,卻又在助長右翼民粹主義方面扮演相當大的角色。後真相(post-truth)重新詮釋事實,終究拉抬了「另類事實」(alternative facts),例如川普所謂的2020年「勝選遭竊奪」,也助長了種族屠殺暴力,例如普丁發動「特別軍事行動」要讓烏克蘭「去納粹化」。像匈牙利總統奧班( Viktor Orbán)這種仇視外國人、種族主義、厭惡女性、恐同性戀、乃至公開反民主的領導人,已把反人類納入自己有時未明說的信條。
愈來愈多人詆毀少數族群,與捍衛人人權利的民主基本原則背道而馳。藉由助長對政敵的暴力(有時甚至是恐怖)行為,右翼民粹主義者默許支持者抹除虛實的界線。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其克里姆林宮政治宣傳手下就是明顯的例子,他們認定人民不具理性思考和行為能力,因此愈是製造混亂、扭曲、矛盾,愈容易統治,於是把烏克蘭人描述成納粹和撒旦崇拜者,合理化侵烏行徑。普丁主義把在烏克蘭的反人道主義罪行神聖化,蓄意殺戮平民,並且把未受訓、沒裝備的徵兵當砲灰。
萬聖節這種以死亡為中心的娛樂,已和當前反人道主義的政治融和,但對親人命喪俄烏戰場的士兵及平民家屬而言,要在人類苦難中作萬聖節之樂,情何以堪。
(翻譯:余雅薇,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Syndicate
(原標題為《Displaying Our Skeletons》,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2)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這間企業持續示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