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敏欣(Minxin Pei)
• 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
•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雖然俄羅斯總統普京入侵烏克蘭的最終結局仍不明朗,但他發動的這場戰爭似乎正在發出一個明確信息:只要你手裡有核彈,就沒有人敢惹你。而由此產生的安全風險則怎麼高估都不為過。
在入侵烏克蘭不到幾天后,普京宣布他已將本國核力量置於「高度戒備」狀態——這是在明確警告西方不要軍事干預烏克蘭事件。此舉似乎起到了作用:儘管俄羅斯對包括平民區在內的各類區域狂轟濫炸,但美國依舊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關於設立北約強制禁飛區的一再請求予以斷然拒絕。
美國人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西方擔心與一個有核國家爆發全面戰爭會引發各類嚴重後果。雖然這也不無道理,但它很可能會削弱各方對美國核保護傘的信任。正如202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核保護傘的效力在俄羅斯發動對烏戰爭前就已然下降了,而目前看來一個國家能夠有效確保自身免於被另一有核國家攻擊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有自己的核武器。
這種狀況對烏克蘭來說尤為令人沮喪。冷戰結束後不久的1994年,該國交出了自身核武庫——也是當時世界第三大核武庫——以換取如今看來毫無意義的安全保證。不出所料,一些烏克蘭官員表示對當年核裁軍深感後悔。
同樣,烏克蘭戰爭也為那些已經在研發核武器的國家提供了理據,而且它們正在朝這方面加速推進。朝鮮獨裁者金正恩就在最近幾周調高實施了數次導彈試驗,其中還包括一次失敗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試射。
但值得關注的亞洲核勢力其實是中國。自從1964年試爆第一顆原子彈以來,中國一直秉承維持最低限度威懾的原則——就是只保有足以對核攻擊進行報復的核武器數量。這意味著保有大約350枚核彈頭,而美國有5550枚,俄羅斯有6000枚。
因此中國既可以長期保有核威懾力,又無需浪費數千億美元去構建一個龐大核武庫——這種做法可能會引發一場區域性核軍備競賽。當然這種做法也有其局限性:如果某個國家先發製人地發動核攻擊並使用導彈防禦核反擊,那麼中國的威懾力也就不復存在了。但有核國家之間爆發戰爭的概率極低,因此保持最低限度威懾力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
然而與美國不斷加深的冷戰改變了中國的戰略計算。去年12月美國國防部估計中國正試圖在2027年前將自身核儲備增加一倍,並在2030年前積累1000枚核彈頭。
在烏克蘭戰爭之後中國肯定會加速推進這一進程。它有足夠資源來大規模組建軍隊,同時隨著普京發出核威脅和台灣緊張局勢加劇,在戰略上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必要這樣做。
但核武庫的構建不會只停留在中國境內。亞洲的幾個主要參與者都會被拖入一場昂貴、危險且將使整個地區變得更不安全的軍備競賽。作為中國的區域對手,印度會試圖擴大本國核武庫,而這又會激發在這方面與印度針鋒相對的巴基斯坦採取同樣舉措。
這就會把日本和韓國這類東亞無核國家置於兩難境地。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已經開始呼籲日本考慮在本土部署美國核武器。儘管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當即回絕了這一想法,但這一提議體現了日本這個自二戰以來一直遵守核不擴散原則的國家的重大轉變。
如果亞洲展開核軍備競賽,那麼各國挑戰禁忌的意願只會增加。核武器將成為日韓兩國最具分歧性的國內政治問題,國家安全鷹派會主張發展核武器,就算危及對美關係——美國將核擴散視為一種存續性威脅——也在所不惜。
最終台灣可能會要求獲得核武器以保障自身免遭中國入侵,但這幾乎必定會引發中國攻台。由此引發的衝突——或許會深度牽涉到美國——很可能會迅速升級為一場核戰爭。
長期以來世界一直依賴相互確保摧毀原則來防止核戰爭。但即便該原則能阻止各國故意發動戰爭,它也無法杜絕意外或誤判。世界上的核武器越多,各國就越擔心對手會先發製人實施核打擊,由此帶來的風險也就越大。
普京的烏克蘭戰爭為亞洲擁有更多核武器提供了口實,可能會破壞該地區僅存的戰略穩定。這不僅會對亞洲構成存續性威脅,還將再一次衝擊全球核不擴散體制,使其更難防止此類武器在其他地區擴散。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陳品潔)
(原標題為《The Ukraine War Could Trigger a Nuclear-Arms Race in Asi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延伸閱讀:
(1)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1】永慶房屋爆業界不能說的秘密
(2) 【炒房幫兇大追擊專題2】永慶房屋示警 買賣屋最難防黑心仲介「低買高賣」兩面賺差價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