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地緣視角:疫情和烏俄戰爭 為超級全球化時代劃下句點

羅德瑞克(Dani Rodrik)    2022年05月12日 07:00:00



 




羅德瑞克(Dani Rodrik)

●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國際經濟協會主席

●著有《直言貿易:健全世界經濟的想法》等書




 



1990年代之後的超級全球化時代,現在普遍被認為已經劃下句點。COVID-19疫情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經使全球市場淪為次要角色,頂多只是用來輔助國家目標(尤其是公衛和國安方面)。但在談論去全球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這個可能性:當前危機實際上或許能催生一個更好的全球化。



 



事實上,自2007-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超級全球化現象就持續開倒車。2007年之後,國際貿易占全球GDP比重開始下降,中國出口占GDP比重也大幅下降16個百分點。全球價值鏈停止擴散,國際資本流動從未恢復到2007年之前水準。在已開發經濟體中,公開反對全球化的民粹主義政客勢力日益龐大。



 



超級全球化在許多自相矛盾之下崩潰。首先,專業化分工所得與多樣化生產所得之間存在緊張關係。「比較優勢」原則認為,國家應該專注於生產他們目前擅長的產品。但長期發展思維顯示,政府應該推動國家經濟轉型,改為生產那些較富裕國家的產品。結果導致最成功經濟體(尤其是中國)的干預主義政策,與世界貿易體系所奉行的「自由」原則發生衝突。



 



其次,超級全球化導致許多經濟體的分配問題加劇。貿易收益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是把收入從輸家手中重新分配給贏家。隨著全球化加深,從輸家到贏家的再分配情況,相對於淨收益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對於這個中心邏輯嗤之以鼻的經濟學家和技術官僚,最終削弱大眾對其專業訓練的信心。



 



第三,超級全球化也讓公職人員推諉選民的問責。改重寫全球化規則的呼聲,被「全球化是不可改變和不可抗拒」說法打回票,如同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所說:「經濟相當於一種大自然的力量,就像是風或水」。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回嗆那些質疑現行制度的人,「你們不妨也辯論一下,秋天是否應該在夏天之後報到。」



 



第四,國家安全和地緣政治競爭的零和邏輯,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正和邏輯背道而馳。隨著中國崛起成為美國的地緣政治對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略競爭再次凌駕於經濟之上。



 



在超級全球化瓦解之後,世界經濟可能出現的情境大異其趣。回顧1930年代,最糟糕的情境將是國家(或國家集團)退回到經濟自給自足。另一個稍好但仍然難看的情境是地緣政治凌駕一切,這意味著貿易戰和經濟制裁將永遠留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體系中。第一種情境似乎不太可能,由於世界經濟比過往更加相互依存,這將導致巨大的經濟成本;但我們當然不能排除第二種情境。



 



然而,我們也可以設想一個好的情景,就是在民族國家的特權與開放經濟的訴求之間取得較好平衡。這種再平衡可能會在國內實現包容性繁榮,在國外實現和平與安全。



 



首先,針對超級全球化及其他「市場優先」政策對經濟和社會造成的損害,政策制定者應當加以修補。這將需要重振「布列敦森林」體系時期的精神,當時認為全球經濟應該服膺於國內經濟和社會目標,包括充分就業、繁榮和公平,而非反過來。在超級全球化現象下,政策制定者卻是本末倒置,把全球經濟當成目的,國內社會當成手段。國際經濟整合因而導致國內經濟解體。



 



有些人可能擔心,強調國內經濟和社會目標將會破壞經濟開放。實際上,共享繁榮將使社會更為安全,也更有可能支持向世界開放。經濟理論給我們的關鍵教訓是,貿易可以使國家整體受益,但前提是要先解決分配問題。對於管理完善、秩序良好的國家而言,經濟開放符合國家利益。這也是來自布列敦森林體系時期的實戰經驗,當時貿易和長期投資都顯著增加。



 



若想導致好的情境,第二個重要先決條件是各國不把對於國安的合法訴求,轉變成對他國的侵略。俄羅斯或許有擔憂北約勢力擴大的合理理由,但向烏克蘭開戰卻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反應。從長遠來看,這反而可能使俄羅斯更不安全,也更不繁榮。



 



對於大國,尤其是美國來說,這意味著承認多極化並放棄追求全球霸權。美國向來把主導全球事務視為理所當然的狀態。在這種觀點下,中國經濟和技術進步本質上是一種威脅,而且是不證自明的威脅,因而雙邊關係淪為零和博弈。



 



撇開美國是否真能阻止中國相對崛起的問題不論,這種心態既危險又徒勞。首先,它加劇了安全困境:旨在削弱華為等中國公司的美國政策,可能會讓中國覺得備受威脅,而中國的回應方式,又證明美國對中國擴張主義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再者,零和前景使得雙方在氣候變遷和全球公衛等領域合作上更難取得共同利益,而在許多其他領域上則必然存在競爭關係。



 



簡而言之,我們的未來世界不需要是地緣政治凌駕於一切,也不需要是國家(或區域集團)把彼此經濟互動降至最低。如果這種反烏托邦的情境確實成真,將不是出於某種我們無法控制的系統性力量;一如超級全球化,這將是出於我們做了錯誤的選擇。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 Better Globalization Might Rise from Hyper-Globalization's Ashes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