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圖恩吉安(Seta Tutundjian)
●Thriving Solutions創辦人、執行長
●評估糧食體系科學國際平臺需求的高級專家組成員
●全球用不浪費糧食倡議聯合領導人
全球糧食價格飛漲。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其涵蓋一籃子基本食品(穀物、肉類、乳製品、植物油和糖)——在 3 月達到 159.7 的歷史新高,超越前一個月的 141.1。雖然 4 月份略降至 158.5,但持續的事態發展——尤其是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將繼續推高價格甚至創出新高,對全球饑餓造成毀滅性影響。
新冠疫情暴露出世界糧食系統的脆弱性和功能失調,而行動限制和供應鏈中斷推升了價格,損害農村生計,加劇糧食不安全,窮人首當其衝。現在,烏克蘭戰爭加劇這些挑戰,因為戰爭雙方都是食品、燃料和化肥的主要出口國。
此外,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構成更大威脅。熱浪、洪水和長期乾旱等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和糧食供應造成衝擊。隨著氣溫升高,這些衝擊將越來越頻繁和劇烈。如果全球變暖超過 1.5°C的門檻(相對於地球工業化前),衝擊很可能會成為災難性的。
正如最新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顯示的那樣,要避免看跨越這一門檻,需要立即採取積極的行動。但緩解只是挑戰的一部分,還需要在適應方面進行大規模投資,以保護弱勢社區免受其已陷入其中的暖化影響。
即使在最樂觀的緩解情景下,全球變暖預計將在十年內達到 1.5°C 的門檻,然後回落。這將導致氣候帶變化、海平面上升和水循環中斷,從而增加極端天氣的頻率和強度。除了增加經濟和健康風險之外,由此造成的糧食和水供應中斷可能引發社會和政治動盪,助長貧困、饑餓、不穩定甚至衝突的惡性循環,同時移民急劇增加。
任何氣候減緩或適應議程都必須有一個更具韌性、更可持續和更公平的糧食系統為支柱。但建立這樣一個系統的障礙不容小覷,特別是對於土壤貧瘠、土地沒有農業價值、水等其他自然資源有限或退化、社會經濟條件困難的國家和地區。
鑒於農業用地生產力低下,這類邊緣環境無法支持可持續地生產足夠糧食滿足當地人民的營養需求。事實上,雖然邊緣環境只居住不到25% 的全球人口(大約17 億人),卻占世界貧困人口的70%和營養不良人口的大部分。
貧困和饑餓導致農民過度使用脆弱的環境資源以確保短期生存,即便這會耗盡土地的長期價值,讓家庭和社區陷入貧困。那些生活在基礎設施不足、經濟機會選擇很少、市場准入有限的偏遠地區民眾,做出這樣選擇的可能性最高。
因此邊際土地量大的國家依賴糧食進口,在某些情況下,進口占其需求的 80% 以上。但疫情和戰爭相關的破壞,以及它們所助長的價格上漲,令這些國家不堪一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21 年糧食及農業狀況》報告,2020 年受饑餓影響的人數比 2019 年增加 1.61 億。世界糧食計畫署現在警告,衝突、新冠肺炎、氣候危機和不斷上升的成本已將 38 個國家的 4400 萬人推向饑荒邊緣。
各國竭盡全力獲得足夠的糧食滿足人口的營養需求,許多國家現正重新評估糧食依賴情況,尋求擴大本地生產。但除非將可持續性納入考量,否則通過縮短供應鏈來提高短期韌性的做法可能會進一步消耗土壤和水等農業資源,破壞中長期韌性。
可持續性並不便宜。生物物理和氣候約束因子下的高效生產,需要對昂貴的技術進行投資。但糟糕的治理結構、有限的成長前景和高額債務對許多國家構成重大挑戰,疫情給公共預算帶來巨大壓力,隨著為因應疫情而舉債的貸款到期,許多政府的債務危機近在眼前。
不能指望貧窮和弱勢國家自行解決其各種互相關聯的挑戰,不管是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還是饑餓和貧困。為促進長期糧食和營養安全,我們必須超越國家級方案,依靠考慮邊緣環境社區的區域和國際方案。否則,我們絕不可能擺脫饑餓、移民和暴力的惡性循環。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原標題為《The Global Hunger Crisis Is Here》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