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夫(Kenneth Rogoff)
●國際貨幣基金前首席經濟學家
●哈佛大學經濟及公共政策學教授
隨著加密貨幣價格因央行開始升息而暴跌,許多人都在思考這是否就是泡沫結束的開端。情況或許並非如此,但對於那些在未來才能發揮效用的資產來說,較高的貨幣機會成本會過度拉低其價格。超低的利率曾讓加密貨幣如魚得水,如今年輕投資者也開始嚐到利率上升的滋味。
而一個更有趣的問題則是,當政府最終認真監管比特幣及同類貨幣時會出現何種狀況。目前為止,各主要經濟體中只有中國著手這樣做。多數政策制定者反而試圖以談論中央銀行發行的數位貨幣來轉移話題。
但這是一種不合邏輯的說法。雖然央行的數位貨幣可能會顧及小筆交易的私密性,但較大金額的交易幾乎肯定需要個人表明身份。相比之下,私人加密貨幣最大吸引力之一就是它們提供了繞過政府的機會。雖說加密貨幣交易完全可以通過區塊鏈帳本來追溯,但用戶通常會以假名設立帳戶,因此在缺乏其他資訊的情況下難以識別,更何況其他資訊的獲取成本還很高。
一些經濟學家天真地認為,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監管不存在特別的緊迫性,因為加密貨幣在交易中的使用難度和成本都很高。但開發中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或許對此不敢苟同,在那些地方加密貨幣已成為規避稅收、監管和資本管制的重要工具。
加密貨幣對那些國家能力有限的窮國來說,是個日益嚴重的問題。那些試圖規避當局的公民不需要成為電腦高手,只需登錄某些簡單的「鏈下」交易所就能辦到。雖然由協力廠商仲介的加密貨幣交易在原則上是可以追蹤的,但這些交易所都位於發達經濟體,因此在具體實踐中,窮國當局在多數情況下都幾乎無法獲得這些資訊。
那這不就是加密貨幣履行其協助民眾繞過腐敗、低效和失信政府的承諾嗎?也許吧,但就像100美元鈔票一樣,開發中世界的加密貨幣既可能為普通公民所用,也可能成為惡意行為者的工具。
比如委內瑞拉就是加密貨幣市場的主要參與者,部分原因是外籍人士用它們匯款以免資金被該國腐敗政權扣押。但加密貨幣肯定也被委內瑞拉軍方用於毒品走私行動,更不用說那些受到金融制裁且擁有政界關係的富人。鑒於美國目前對十多個國家、數百個實體和數以千計的個人實施了金融制裁,加密貨幣已成為一個天然的避難所。
發達經濟體監管機構行動遲緩的一個原因是,覺得只要加密貨幣相關問題主要影響世界其他地區,那就不必關心。顯然,監管機構相信加密貨幣本質上是種投資(且其交易價值並不重要),他們更關注的是保護國內投資者和金融穩定。
但經濟學理論早已證明,任何貨幣的價值最終都取決於其潛在基本用途。加密貨幣的最大投資者可能身處發達經濟體,但到目前為止,其用途和危害主要在新興市場和開發中經濟體。有人甚至說,投資一些發達經濟體的加密貨幣工具,在某種意義上與投資血鑽石沒什麼區別。
先進經濟體的政府很可能會發現,加密貨幣的問題最終會蔓延到本國。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他們將被迫對那些不允許用戶身份被輕易追蹤的數位貨幣,實施廣泛的禁令,該禁令肯定會延伸到金融機構和企業,可能還會包含對個人的一些限制。除非技術進步最終剝奪了所有殘餘的匿名性,在這種情況下,加密貨幣的價格將自行崩潰。
祭出禁令將減少流動性從而大幅削弱加密貨幣當前的價格,當然實施限制的國家越多,限制自然也越有效,但普遍的實施並不一定會對當地產生重大影響。
那能否實施某種版本的禁令?正如中國所證明的那樣,關閉絕大多數人用來交易數位貨幣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是相對容易的。阻止「鏈上」交易則更為困難,因為相關個人更難識別。諷刺的是,要有效禁止21世紀的加密貨幣可能還需逐步淘汰(或至少減少)更古老的紙幣,因為到目前為止,現金依然是人們將資金「上鏈」到自己數字錢包且不被輕易發現的最便捷方式。
要明確說明的是,我並不是說所有區塊鏈應用都應該受到限制。比如受監管的穩定幣仍可以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支援下蓬勃發展,但需要有一個清晰明瞭的法律機制以便在必要時追蹤用戶身份。
更嚴格的加密貨幣監管會在何時真正出現?如果不爆發危機的話,這可能需要幾十年,尤其是在加密貨幣大玩家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政治遊說的情況下,金融業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也是這樣幹的。但我認為大概不會花那麼長時間,因為加密貨幣危機很可能會不幸地提早降臨。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at's the Crypto Regulation Endgam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