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開放視角:小國不想被逼選邊站 美中都不應主導世界秩序

羅德瑞克(Dani Rodrik)    2022年06月18日 07:00:00



 




羅德瑞克(Dani Rodrik)

●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

●國際經濟協會主席

●著有《直言貿易:健全世界經濟的想法》等書




 



1980年代中期,當我在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開始任教時,與日本的競爭是美國經濟政策主要關注點,當時哈佛首席日本專家傅高義的著作日本第一確定這場辯論的基調。



 



我記得當時就連學術界的討論都帶有某種程度的美國佔有國際優勢色彩,這令我十分震驚。美國不能讓日本主導關鍵產業,而且必須採取自己的工業和貿易對策——不僅僅因為這可能有助於美國經濟,而且因為美國根本不能屈居第二名。



 



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侵略性的民族主義是舊世界才有的特徵——缺乏信心的社會對自身的國際地位感到不安,並因為真實存在或想像出來的歷史不公正而搖擺不定。而既富有又自信的美國精英或許看重愛國主義,但他們的全球視野卻傾向於世界主義精神。但零和博弈的民族主義並沒有走遠,一旦美國在全球經濟圖騰柱上的地位遭受威脅,這點就變得分外清晰。



 



在柏林圍牆倒塌為美國帶來持續30年的勝利後,現正以更大的規模上演著類似的過程。目前的趨勢由中國的崛起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共同驅動,比起1980年代的日本,中國對美國造成更嚴重的經濟挑戰,也構成某種地緣政治風險。



 



美國試圖藉由重新宣告其全球主導地位來應對上述事態發展——美國決策者很容易將該目標與建立一個更安全、繁榮的世界混為一談,他們認為美國領導是促進民主、開放市場以及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核心要素,對美國有利就是對世界有利,美國外交政策目標本質是良性的看法,構成了美國例外論神話的支撐。



 



儘管這種看法有時無疑是正確的,但這樣的神話卻往往導致美國決策者無視自己如何行使權力的現實。只要符合自身利益,美國就會破壞其他民主政體,而且長期以來一直干預主權國家的內政。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違反聯合國憲章的狀況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入侵烏克蘭一樣明顯。



 



美國設計「開放市場」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反映的往往不是小國的願望,而是美國商業和政策精英的利益。當國際規則與這些利益相違背,美國就會拒絕參與(就像國際刑事法院或國際勞工組織的絕大多數核心公約一樣)。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近就美國對中國態度所發表的談話明顯反映出這種緊張局勢。布林肯將中國描述為「對國際秩序最嚴重的長期挑戰」,認為「北京的願景將導致我們偏離促使世界取得如此多進步的普世價值觀。」



 



聯合國憲章等後二戰秩序的諸多要素並不純粹屬於美國或西方,布林肯在這一點上並沒有說錯。但認為中國對那些普世架構所造成的威脅遠大於美國,這卻無法確定。例如,美國決策者在中國經濟實踐中遇到的許多麻煩,都來自於普世規則並不盛行的領域,而這些領域與貿易、投資和技術問題尤其相關。



 



根據布林肯的說法,美國「將塑造北京周邊的戰略環境,以推進我們對開放、包容的國際體系的願景。」誰又能反對這樣的願景?但中國和其他許多國家擔心,美國的意圖絕非如此善意。在他們看來,布林肯的聲明聽起來像是在威脅、遏制中國,並限制其選擇,同時又脅迫其他國家站在美國這邊。



 



所有這些都並不是說美國目前的所作所為,與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國嚴重侵犯新疆人權及在喜馬拉雅和南海掠奪土地等做法相等同。儘管存在種種缺陷,但美國實行的是批評家可以公開批評和反對政府外交政策的民主制度,不過,這在那些美中地緣政治競爭中被當成棋子的國家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同,這些國家往往難以辨別主要大國的全球行動。



 



布林肯將中國的威權主義做法和中國對全球秩序的假定威脅聯結起來,這是美國對其自身良性例外主義理論的鏡像投射,但就像國內民主並不意味著國外善意一樣,國內鎮壓也不一定會導致外部侵略。中國同樣聲稱願意建立穩定、繁榮的全球秩序,但上述秩序不能單由美國來安排。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越是將中國視為威脅並試圖將其孤立,中國的對策似乎就越能印證美國的恐懼。在美國準備召集民主國家公開反對中國的情況下,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籌備入侵烏克蘭之際,向普丁示好也就不足為奇。就像記者賴特(Robert Wright) 所指出的那樣,被排除在此類組織之外的國家將互相聯合。



 



面對那些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應當關心美國相對力量衰落的人,美國外交政策精英往往用一個反問來回應:你是願意生活在一個由美國主導、還是由中國主導的世界?事實上,其他國家寧願生活在一個沒有主宰的世界裡,小國能夠保持相當程度的自治,與其他所有國家保持良好關係,不會被逼著選邊站,而且也不會在主要大國爭鬥時淪為附帶損失。美國領導人越早認識到其他人不會以一樣樂觀的態度來看待美國的全球野心,則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Other Side of US Exceptionalism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