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 (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國際經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可持續金融顧問委員會成員
肖耿 (Xiao Geng)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實踐教授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世界正面臨糧食、能源和水資源短缺的三重危機,雖然導火線是COVID-19大流行和烏克蘭戰爭,但其根源更為深遠,包括沒完沒了的消費文化、規劃不善城市的快速增長,以及對農村福祉的漠視。
在許多方面,全球化仰賴的是「越大越好」原則。大型企業集團可以達成中小型企業無法企及的規模經濟,而相較於分散、人口稀少的農村地區,高度集中的城市也更能促成創新、GDP成長和生產力。追求規模與集中的下一步,自然就是網路化的「智慧城市」和都會中心。
但我們常常忘記這是高度資源密集型體系。儘管看似與傳統農村生計脫節,但城市和企業集團的許多資源卻都仰賴農村提供。事實上,正如《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最新版「全球土地展望」報告指出,全球至少半數GDP來源是中、高度依賴於自然資本。
今日因過度耕作、開採和污染,大部分自然資本正處於遭到破壞、退化或枯竭的狀態。以富含碳且具生物多樣性的熱帶森林為例,其對地球的健康至關重要,對於人類的健康也至關重要,但正如《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報告指出,2013年至2019年間,至少69%熱帶森林遭到違法開發做為農業之用,特別是用於牛隻養殖、棕櫚油、大豆和紙漿種植園。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將這個問題歸咎於國家在發展優先事項上「短視近利」、「全球貿易激勵措施」和「已開發國家消費者需求」等因素。罪魁禍首主要是大公司:全球1%農場手中握有全球70%以上農地,這些主要是大型農業綜合企業;另方面,全球80%以上農場的面積不到兩公頃,加總只占全球12%農地。
解決之道絕非背離全球化,更不是背離城市。相反的,我們應該打造「智慧村」,亦即可獲取高品質水、能源、交通和網路等服務,且與智慧城市密切相連的村莊。藉由降低與資訊、知識和金融相關的生產及交易成本,智慧村將有助於發展更具永續性和彈性的供應鏈。有鑑於全球超過43%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這也將大大縮減貧窮。
這不只是理論而已。中國透過將關鍵基礎建設擴展到農村,包括公路和鐵路到電力、網路和供水等,在減貧方面居功厥偉。這項發展的關鍵機制在於電子商務。網路連線讓農村生產者可以使用線上平台,直接把產品賣給城市消費者,而可靠的運輸系統則讓貨物得以順利交付。
除了傳統電子商務外,網路連線也提供具專長的年輕人以「微工作」 (microwork,即個人完成小型線上任務,與其他人完成數以千計任務,共同構成大型統一計畫) 形式和創意服務(如抖音或YouTube影片)賺錢的機會。此外,數位連線也讓農村能出售碳捕集計畫中的碳信用,藉此賺取收入。這也可以大幅促進金融包容性。
儘管如此,目前在開發中國家僅35%人口有網路可用,但在已開發經濟體卻高達80%。這是平白錯失良機,特別是因為提供網路的成本相較下相當低廉。中國經驗顯示,以經濟實惠方式建設智慧村的關鍵,往往是將城市基礎建設擴展到周邊農村地區。
另外,針對尼泊爾和其他地方的偏遠村莊,微電網被證明可以帶來極大益處。偏遠地區可以使用當地最易取得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微電網所需電力,而無需從主要城市拉來昂貴的電力線和效率低下的配電網路。有了4G和5G技術,村莊也可以連接到最鄰近的網路中心。
智慧村的其他優先事項還包括升級供水和衛生系統、採用更環保的建築設計、提供糧食生產所需的灌溉系統、透過「永續農業」改善土地利用和土壤再生,以及透過循環經濟原則減少浪費等。我們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術可以實現這一切。
這就是重點:智慧城市向來被認為是站在永續性和設計思維的最前線,但村莊也應該能夠獲得相同的知識和資源,讓農村人口得以建立更具環境永續性和經濟繁榮的社群。正如維基百科是由集合眾人之力,替眾人建立的全球知識共享平台,我們也需要一個地球村知識共享平台,讓農村社群可以獲取世界各地的知識和資金,加以在地化,並且藉此創造收入。
缺乏工作機會是許多農村青壯人口外流,到城市討生活的主因。雖然他們可能在城市找到工作,但恐怕難以擁有體面的生活水準,首當其衝的問題就是優質住房。與此同時,被他們拋在身後的農村,正邁向高齡化、孤立和貧窮。這是社會不滿的根源,也是許多國家民粹主義反對全球化的主要驅動力。
透過提供居民更多收入機會和更好生活品質,智慧村將減輕城市的壓力,並讓那些與自然為鄰者可以繼續更具永續性的生活。因此,打建智慧村顯然符合公共利益,也是政府、大公司和慈善基金會應該擁抱的長期投資。
近半個世紀前,德裔英國經濟學者舒馬克 (E.F. Schumacher) 提醒我們「小即是美」,還有我們必須按照社區的需求而非企業的需求來打造經濟。所言甚是,而智慧村就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關鍵一步。
(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t Takes a Smart Village to Build Sustainable Prosperit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