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私心視角:短線主義的思考 晚餐要吃什麼都算長遠決定

羅伊(Mark J. Roe)    2022年07月25日 07:00:00



 




羅伊(Mark J. Roe)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




 



現今股市波動、指數下跌,歐美決策者憂心忡忡之際,可能開始注意到企業經理人對自家股價的執著。



 



人們長期認為股市短線主義會引發兩大問題,而這兩者常被混為一談。第一,許多人認為股市逼得企業過度關注季度營收,反而對客戶、員工及環境不利,它們短線操作不僅讓周遭人受傷,經濟與社會也跟著受害。



 



第二,一般普遍認為股市短線主義會導致公司虧待自己,因為它們用現金買回自家股票,故能假設它們對新工廠的投資更少,研發更少,而這些都是未來保持競爭力需要做的。若股市導致公司大砍這類投資,整個經濟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來細究這些問題。根據傳統觀點,股市短線主義正是這兩個問題的主因,但事實上是嗎?



 



先討論第一個想法:股市短線主義使公司不尊重環境、員工、客戶及社會。確實,只想在收盤前搞定交易的股票交易員才不會想到2050年的氣候災難,對他們而言,俗語說的好,晚餐要吃什麼就算長遠的決定。



 



正因如此,決策者莫不贊同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常聽到的說法:「金融界短線主義會摧毀我們的社區、經濟和地球。」這種想法不只常在達沃斯聽到,也是大家普遍抱持的立場。歐盟討論如何重建公司治理、如何讓大企業更在乎利益相關者與地球之時,美國討論行政裁量權與股東影響力該區隔多開之際,核心焦點都是放在這裡。



 



各種盈利行為



 



環境與社會正義是人類最重要的議題,但不該把這些問題與股市短線主義緊密掛鉤。



 



我的看法如下:企業失誤必須分為兩類:企業支付時機引發的問題,以及由誰支付引發的問題。在第一類,某間公司為了當下的蠅頭小利,犧牲了未來十年的更高價值,這正是典型基本短線主義的案例,普遍被視為氣候變遷及虧待員工與客戶等社會問題的元凶。



 



在第二類,某間公司今天任意排放污水,因為它自認不會被抓,或知道政府對污水並無規範。這間公司預期永遠無須為污染負擔費用,這是個「誰付錢」的問題,而非短期的「何時」付錢問題,因為公司的長期獲利絕不會有不利影響,受害的是別人的福利。



 



公司能透過兩個截然不同的管道採取行動,但一般人(以及許多決策者)卻會把「誰付錢」與「何時付錢」混為一談,這可是大錯特錯,「誰付錢」與「公司何時付錢」並不一樣。



 



追求利潤的公司及主管有動機把成本轉嫁給其他人,自己留下收益。讓公司污染環境並忽視氣候足跡的是獲利壓力,而非短線主義。



 



我們(或許多人)開車時就能在個人層面看到這種動態。多數人不希望地球面臨氣候災難,也知道汽車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但我們依舊開車上路,並非因為我們被短線主義蒙蔽雙眼,而是因為開車很方便,且一個人開車對往後災難帶來影響的比例很小。對駕駛人而言,汽車提供我們上班、購物、探親等便利性,是貨真價實的個人利益。



 



我們把成本外部化,收益放進口袋,時程安排與我們開車上班、購物或探親的關係微乎其微,我們真正的問題是自私,以及知道自己的作為對問題的影響有限。要改變這種思維就得做些事,讓駕駛人把燃燒碳氫化合物的成本內化。令燃料價格居高不下的稅徵或許有助於此,鼓勵大家把眼光放遠卻可說機會渺茫——或根本無濟於事。



 



企業激勵獎金堪比給駕駛人的激勵,公司把利潤放入口袋,讓別人--不是股東也不是主管──承受大部分污染和氣候變遷成本。利潤是長期還是短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犧牲他人才有利潤。



 



難以忽視的真相



 



眼光侷限在短線主義往往使企業高層、決策者、倡議人士與大眾搞錯了基本分析,結果就是公共政策的目標錯誤,忽略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措施。



 



這種有缺陷的分析能持續存在,原因之一是股市中根深柢固的短線主義,短線主義並非憑空捏造,但影響程度卻被過度誇大。另一個原因是氣候衰退看來像是短線主義,因為今天燃燒碳氫化合物的影響要很久後才感受得到,這導致我們只把重點放在整個體系的集體短線主義,而不去看真正重要的機制:個人私心。



 



怪罪股市短線主義只是權宜之計,要解決個人與企業的私心,就是佈滿政治荊棘的大工程了。想要我少開車,決策者得在我加油時抽更多稅,但課稅向來贏不了選票,美國政界精明的決策者甚至連提都不提。



 



同樣地,想讓企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決策者需要嚴格的碳稅制,而成本多半會轉嫁給消費者和員工。當你大可把矛頭指向股市短線主義,又何必冒著讓民眾反彈失去選票的風險?



 



部分讀者或許不認同我,認為私心與短線主義混為一談無妨:畢竟兩者都是問題。然而我們愈這麼想,就愈會在錯誤的解決方法上浪費更多時間與金錢。針對短線主義提出的補救措施包括讓企業高層更不必屈服於股市壓力,以及課徵證券交易稅,但由於氣候問題主要非源於短線主義,這些政策收效有限,也會讓決策者與大眾分心,沒能把時間放在找出更有效的補救措施之上。



 



證據會說話



 



那第二類的股市短線主義呢?許多人擔心股市會讓企業放棄優質投資、耗費現金回購股票,並捨棄確保未來競爭力所需的研發,導致企業自傷。當然,外界普遍認為這些是美國(以及越來越多歐洲)公司面臨的嚴重問題,而股市短線主義則是每個問題背後的原因。



 



但這些想法是否有根據?企業主管是否罔顧日後更大利益,過分關注於當前蠅頭小利,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短視的投資人高興?



 



這種短線主義的證據有好有壞,顯示這問題無足輕重。許多研究探討了公開上市公司的短線主義,卻找不到。其他研究找到了短線主義,但通常微不足道。一項研究指出,78%主管表明會犧牲公司價值以降低獲利波動,且大多數人表示只願做出「小犧牲」,僅2%願做出「大讓步」。



 



股市短線主義常被認為造成企業較少投資在機械和結構等硬資產,這類硬資產投資在美國明顯減少,但在所有工業化的西方國家,甚至股市導向不如美國的國家,這種投資也一直在變少——顯示是某種股市短線主義以外的東西造成這種現象。



 



這個結果彰顯另一個例子,即錯估問題會如何導致錯誤決策。假如決策者想進一步提高研發,調整企業時程表是否為最佳辦法? 



 



錯誤分析的代價



 



關於股市短線主義的一般論調,不乏與股市時程無關的過多問題(氣候變遷、生態多樣性、勞資關係),這些問題源自追求利潤及錯誤,而非源於被截短的時程。倘若我們持續把企業污染等問題歸咎於錯誤的原因,就會持續套用錯誤的解方,追求可能使情況更糟的政策同時,錯過有效的補救措施。



 



例如,賦予主管更多的裁量權——即打擊股市短線主義的常見措施——可能只會讓那些對環境不友善的人擁有更多權力。



 



那真正的短線主義──企業投資太少、解散研發部門、買回太多股票以致缺乏營運資金?整體而言,證據顯示短線主義過於誇大,或許根本就稱不上重大問題。



 



(翻譯:鄭可妮,責任編輯:楊淑華)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Is Stock-Market Short-Termism Really Behind Climate Change?》,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