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環保視角:必須反思亞洲經濟模式 為成長而破壞環境



 




陸恭蕙



●香港環境局前副局長



 



馬家敏



●馮氏研究院知識和應用執行副院長



 



塞利格曼



●保護國際(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創始人



 



徐林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




 



亞洲彌漫著樂觀氣氛,新的地區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讓疫情後復甦和多邊主義的復興前景光明。更令人憧憬的是,對於解決氣候問題,地區內也日益形成一致。



 



中國宣佈目標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此前,日本、韓國和香港承諾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這意味著東亞對待這一問題是認真的。但要真正形成區別,還必須反思傳統亞洲發展模式,該模式一直為了增長最大化而容忍環境破壞。



 



中國承諾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預計電力需求將在2050年翻一番(在2017年水準上)。因此,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改善能源效率,採用綠色低碳能源,擴大能源儲備,部署碳捕捉和分離技術,並開發低碳城市化框架。許多必須的技術已經就位,東亞也具備足夠的規模讓成本降到能夠廣泛應用的程度。



 



此外,在(來自央行的)流動性充盈、產能過剩的時期,亞洲低碳轉型不會缺乏資金。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更好地將現有資源引向正確的專案。可持續金融的角色必須可持續地擴大。東亞公司比以往發行了更多的綠色債券,以協調新的政策框架(如香港)。但至少有三種辦法可以將這些措施進一步擴大。



 



首先,決策者和其他對行業標準有影響力的行動方必須讓大大小小的公司更加容易地向投資者展示綠色實力。統一碳報表的全球趨勢是良好的開端,但主要仍適用於具備必要能力的跨國大企業。仍然需要同時面向大型和小型企業的披露指引。在這方面,香港證交所的可持續和綠色交易所(Sustainable and Green Exchange,STAGE)是正確的一步。



 



其次,普通投資者必須能夠理解並獲得導向低碳經濟的金融工具。建立區域性綠色資金、專案和公司的市場將有所助益,讓更多金融市場參與者參與進來。



 



第三,亞洲需要實現低碳未來融資多樣化,利用債券和股票市場,提供將潛在資金方和滿足環境、社會及治理標準的公司和專案聯繫在一起的平臺。



 



但一個要點是要記住光靠科技無法克服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還需要認識到基於自然的方案的巨大的潛在價值。現有森林、沃土、紅樹林、鹽鹼灘、海洋、珊瑚礁和其他生態系統都能起到隔離大氣二氧化碳的作用。事實上,只要保護好健康的生態系統並支援植樹造林,就能解決三分之一的全球CO2減排挑戰



 



此外,保護生態系統和植樹造林也是創造本地就業的理想方式,可以為因為取締化石燃料而失業的人提供機會。疫情表明,我們必須反思我們與自然和環境的關係,允許更多賦能社區的自下而上的方案。



 



在全球層面,儘管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政府將重啟美國的氣候承諾,但國際氣候行動仍可能因為中美關係得不到改善而受損。與此同時,加大私人部門和公民社會措施大有裨益,如中美交流基金會(China-United States Exchange Foundation)和中美綠色基金(US-China Green Fund),它們能夠促進更加協調的行動。



 



總體而言,必須嚴肅審視當前氣候合作狀況。綠色創新正在遍地開花,但如果不進行廣泛的資料和思維交流,許多草根項目永遠無法啟動。一個很好的類比是開源程式設計。有了開放數位平臺便利非政府組織、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解決氣候變化的創新可以獲得全球公共品待遇,迅速普及以匹配共計和需求。



 



在三四十年內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亞洲社會需要經歷重大科學、經濟、金融、科技和環境轉型。沒有人能擺脫影響,因此所有人都必須參與。光有政府的公開承諾是不夠的。



 



現在的挑戰是著眼於淨零軌跡對於未來3-5年真正意味著什麼,以便我們能夠開始跟蹤我們的進展。哪些政策措施最為緊迫?我們如何排序投資以獲得最大的乘數效應?未來三年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拯救擱淺資產中的資本,如何確保既得利益不會從中作梗?



 



其中一些問題解決起來比較容易,也有一些比較困難。我們必須繼續構建基礎設施和交通系統支援低碳成果,提高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室內健康,並制定綠色建築和城市化規則。並且必須從現在開始。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Asia’s Climate Optimism》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