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爭霸視角:中國無法建立一個同盟體系 可以與美國匹敵

班阿米(Shlomo Ben-Ami)    2022年01月23日 07:00:00



 




班阿米



● 台拉維夫大學歷史學教授



● 曾任以色列外長(2000.11 – 2001.03)



● 著有《戰痕、傷口與和平》




 



美國總統拜登一再將他的國家與中國的競爭描述為民主與專制之間的鬥爭,一場讓人想起冷戰的意識形態衝突。這種敘事是不準確的——美國和中國陷入了戰略主導地位之爭——幾乎無解。與有形資產和安全問題相關的要求可以妥協,但意識形態鬥爭往往只有一條路:一方無條件失敗。



 



美國不應該像蘇聯那樣試圖「擊敗」中國,因為首先,中國並不是要在世界範圍內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2017 年宣佈 「意識形態領域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無處不在, 政治領域沒有槍炮的較量一直未停」,他主要是要求外界尊重中國的制度和文化傳統。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敘事所產生的中國民族主義,尤其是在「百年屈辱」(1839-1949)期間面臨西方列強和日本的干預和征服的記憶。但這也是務實的: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一些國內趨勢可能會破壞國家的穩定,最終甚至會破壞中共的統治。



 



例如,中國的經濟崛起造就了受過良好教育、社會關係健全且快速增長的中產階級。如果這些日益強大的消費者拒絕對私人部門活動或言論自由的限制,中國共產黨就會遇到麻煩。有鑑於此,中共認為美國在中國宣導政治自由和人權是企圖顛覆其統治。



 



即便是美國向亞洲和非洲輸出自由民主的動機,對中國來說也不是意識形態問題,而是戰略問題。運作良好的民主國家可能是中國較難討價還價的夥伴,甚至可能被納入以美國為首的反中聯盟。



 



在這方面,最近的事態發展可能緩解了中國的擔憂。隨著美國從阿富汗的倉皇撤退和神學士迅速收復這個國家,美國的民主「十字軍東征」——借用美國前總統布希的話來說——最終以恥辱告終。



 



但即使美國沒有將新國家帶入民主陣營,其現有的聯盟體系也非常強大,並且拜登準備進一步加強它。例如,他致力於復興北約;與英國和澳大利亞建立了新的國防和技術聯盟AUKUS ;並深化印太地區主要民主國家(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被稱為四方)之間的安全合作



 



這種對聯盟的關注可能是拜登對華政策與其前任川普的最大區別,後者是一馬當先轉向對抗。(在川普之前,近幾屆美國總統大多試圖與中國保持良好的工作關係,特別是因為他們認定中國的經濟崛起會逐漸帶來政治改變。)



 



對於中國來說,這種差異令人擔憂。美國雖然不能單獨遏制中國,但如果有其他大國站在同一邊,就可以施加強大的外交壓力,而中國沒有能力建立一個可以與美國匹敵的同盟體系。然而,這種不平衡並不能穩定局面,反而會加劇中國的不安全感,使建設性接觸更加困難。



 



美國的立場也不是無懈可擊的。拜登大肆吹捧的民主峰會暴露了意識形態作為全球反中聯盟動員工具的局限性。美國自己的民主因為兩極化、功能癱瘓和人民不滿而大受困擾,這些也都是不利因素。再加上美國新冠死亡人數冠絕全球,至少「山巔上的光輝之城」已經失去了光彩。



 



美國不是古羅馬——尤其是它在從國防和外交到技術和金融的關鍵領域都保持著非凡的優勢——但它正在遭受歷史學家愛德華吉膨 (Edward Gibbon) 所描述的 「無節制的擴張的自然和不可避免的影響」。它未能調整其民主制度以滿足其人民的需求和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



 



歸根結底,美國是一個筋疲力盡的大國,現在正面臨著一個崛起的大國的挑戰。這種動態持久而危險。古代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解釋道,雅典的崛起,以及由此給斯巴達灌輸的恐懼,使得災難性的伯羅奔尼薩斯戰爭變得不可避免。哈佛大學的艾利森(Graham Allison指出,在過去的 500 年裡有 16 次類似的案例。其中12次爆發了戰爭。



 



為了避免艾利森所說的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必須摒棄沙文主義的言辭和摩尼教思維,以智慧和創造性的政治家風度取代擴音器外交。美國不是要在向中國投降和粉碎它之間做出選擇。美國必須承認中國的合理關切和訴求,並做好相應談判的準備。(遲早,對於西方目前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和北約擴張問題上的攤牌,它也必須這樣做。)



 



美國必須接受美國霸權時代已經結束的事實。在當今多極化的世界中,不同的政治文化和制度必須學會共存。蘇聯在意識形態上的敗北並沒有迎來自由民主。也許更重要的是,即使中國突然變成了一個自由民主國家,它的歷史恩怨和領土願望仍然存在,就像今天的俄羅斯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競爭根本不是重點。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Cold War that Wasn't》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