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
●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傑出研究員
肖耿
● 香港國際金融研究所主任
●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
無能是全世界的新常態。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到台灣海峽緊張局勢再到新冠肺炎疫情與氣候變遷,世界面臨的挑戰脆弱又多變。但是,撇除它們的跨國境本質,一定要建立對抗他們的韌性,最首要的從國家內部開始。
肯定的是,有效的跨國合作有重要的角色可以扮演。但是地緣政治敵對的增加限制了這項潛力。而且,即便國家間真的合作,他們處理不穩定全球和區域趨勢與不平衡的能力,大量依賴在每個國家正在做的工作,來加強國內的金融、經濟和社會韌性。
但是有效的國家行動存在許多障礙。在世界上多數地方,對政府信任正在下滑,僅有少數政治領袖擁有政治授權和合法性做出情況所需的困難決定。廣泛對媒體的不信任也絲毫沒有助益。
與其用坦承和可持續的方法處理這些信任缺失,許多政治領袖和記者,特別是在西方,已經尋求透過塑造和強調外在威脅,來團結他們的人民,尤其是中國跟俄羅斯。這是一個危險的分心之事,可能會讓西方變得更不安全。
如果各個國家處於戰爭之中,他們將只能付出不足的注意力和資源給國內必要事項,像是達成淨零目標、加強內需、提供有品質的健康照顧、確保合適的社會保障,並減少經濟部平等。在這些領域缺乏進展,不滿只會更加壯大,進一步破壞國內、區域和全球穩定。
舉例來說,中國認識到一邊處理國內挑戰,一邊跟美國在媒體上互嗆和冷戰是一場零和遊戲。因此,在2020年,中國推出雙循環戰略專注在提高中國的自我韌性,因此增加承受外在壓力和破壞的能力。
當中國開始執行這個策略,中國同時維持嚴格的新冠肺炎清零政策。這讓中國最重要地保持死亡率很低,如果中國新冠肺炎死亡率跟美國一樣,意味著400萬中國人將死亡。相反地,疫情開始以來中國僅記錄幾千人死亡。
除了拯救生命,中國清零政策讓國家避免全國封鎖帶來的經濟停滯,因此促成生產與消費的快速恢復。這給了中國政府信心推動結構性調整政策,旨在提高成長品質以及推動「共同富裕」的目標。
舉例來說,政策制定者果斷地降低房地產風險並打擊網路平台巨頭。儘管這些改革帶來短期成本(GDP在2021年第四季下滑到4%),整年的成長卻達到8.1%(比起美國的5.7%),而中國目前外匯存底超過3157億美元(1.8%GDP)。
進一步強調中國處理發展失衡的決心,中國宏觀槓桿率(macro leverage ratio,衡量一個國家整體債務)連續五季都下滑。在2021年,這個比率下降7.7%到272.5%。作為比較,2021年六月,美國的比率是286.2%,日本是416.5%、歐元區則是284.3%。
財政與貨幣謹慎也幫助確保人民幣在2021年對美國僅升值2.7%,比較起來,2020年是6.7%。而且消費者物價指數在2021年僅上升0.9%,美國是7%。
生產者物價確實在2021高漲,10月達到13.5%高峰,主要是因為原物料市場的波動與供應鏈干擾。但是中國政府的穩定已經起作用來對抗這個趨勢,反映在生產物價通膨的連續趨緩,2022年一月為9.1%。
中國才正剛剛開始而已。為了追求共同富裕,政府將會持續使用市場誘因與會計轉移,雙雙擴大經濟大餅並確保獲益更公平的分配。自願性的慈善捐助也會產生作用。
第二個優先事項是在誘因(提高生產成長)和監管(對抗投機作為與壟斷價格)之下,達到更平衡和更有紀律的資本使用。作為這個努力的一部分,中國正鼓勵使用長期股本權益(equity capital),而不是債務。
中國政府也努力確保合適的供給,包括戰略天然資源、能源、商品、工業原料與農業產品,來保護自己對抗充滿敵意的地緣政治環境。而且,中國正改善自身系統:預測、管理和減低金融與非金融風險,包括低機率、高衝擊性的黑天鵝事件與緩慢進展的灰犀牛事件,例如氣候變遷與物種多元化損失。而中國維持承諾在2030年以前達到碳排放峰值,以及在2060年以前達到碳中和。
這是一個具有野心的議程,而不能保證會成功。中國過往紀錄顯示在設計和執行大膽政策時,做錯是難免的。但是中國也有從錯誤中學習的悠久歷史,並接納變動的條件。任何情況下,在一個巨大不確定和充滿敵意的時代,中國沒有多少選擇,只能為最壞做打算。幸運的是對世界上其他地方來說,中國無論在處理國內不平衡創下什麼進展,都會加強全球穩定。
(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Resilient Chin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