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魯爾
• 印度前外交部長
• 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
• 現任印度國大黨籍議員
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暴露印度的戰略弱點,令人質問印度在世界地位、區域安全以及俄印長期關係智慧的根本問題。
印度連續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案投票當中棄權,先是安理會,接著又是聯合國大會、人權理事會。在最初「解釋投票緣由」時,印度甚至沒有提及俄羅斯或這次入侵。相反的,印度只是呼籲那些參與各方降低衝突,彷彿兩個國家都是交戰國,而事實上很明顯的一方是入侵者一方是受害者。印度甚至沒有反對俄羅斯之前承認烏克蘭分離地區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獨立地位。
在接下來的聲明當中,莫迪政府至少強調印度長久以來的立場,儘管呼籲「各方採取切實地努力返回外交談判與對話。」在面對越來越高的傷亡數字後,包括一名印度學生在哈爾科夫排隊領食物時被俄羅斯砲擊給炸死,莫迪政府持續蒼白地呼籲和平,但又確保官員口中不會對俄羅斯做出任何批評,更不要說譴責了。
印度的沉默寡言很容易理解。首先,俄羅斯供應印度50%的武器與軍事裝備。而儘管印度跟俄羅斯的經貿關係比跟美國來得小,與克里姆林宮的外交關係卻是冷戰以來最緊密。蘇聯曾經常幫印度否決聯合國關於克什米爾的譴責案,1971年孟加拉獨立戰爭後,克里姆林的保護變得不可或缺,因為美國與中國支持巴基斯坦。
俄羅斯與中國日漸增加的緊密關係以及戰略合作早就讓印度政府警覺一段時間。克里姆林宮也跟巴基斯坦交好有段時間。巴基斯坦是中國的附庸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天,巴基斯坦總理汗就在莫斯科跟普京總統會面。這是一個清楚的訊號:俄羅斯對印度次大陸的盤算已經發生改變。印度看起來像是感覺必須奉承俄羅斯避免全盤皆須。
但是印度最年來也在向西看,與美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包括增加國防聯繫。印度也已經擁抱美國主導的印太四方(非正式四國組織,包括日本與澳洲),這是對抗中國有用的工具。但印度領導人認識到他們持續沒能跟上印太盟友一起反抗俄羅斯入侵可能傷害這些連結。印度政府因此發現自己走在鋼索上,深怕跌落到任何一邊。
烏克蘭戰爭也給印度帶來另外一個戰略挑戰。直到危機在2021年底開始急遽升高,美國政府顯然專注於中國帶來的威脅,專注在亞太而不是歐洲。但美國現在可能重新恢復與俄羅斯的敵對關係,這將會減少美國對中國的敵意。中國最為印度北邊來勢洶洶的鄰居,反覆入侵在喜瑪拉雅山邊境爭議邊界這印度領土,中國甚至在不到兩年前在一次無端攻擊中,殺害20名印度士兵。
所有這些都發生在阿富汗的安全威脅是20年來最高的時候。中國在該地區建造軍事設施,中國在該地區建造軍事設施、金援阿富汗神學士政權、對伊朗開放、以及巴基斯坦增加對克什米爾的支持,都讓印度處於防守被動的位置。俄羅斯、中國和伊朗最近在還在印度洋進行聯合軍演。
印度在該區域的傳統盟友可以感受到風向的變化。尼泊爾讓中國建立主要高速公路並串起南北區域。不丹在去年與中國堅定邊界協議,將領土放棄給中國。有鑑於在未來任何衝突中, 中國都享有優勢。多數印度其他的南亞鄰居也都參加中國一帶一路計畫,印度對此非常反對。
中國在這些國家增強的影響力破壞印度在自家後院的地位。而在東側,緬甸軍政府宣布與中國建立「特殊關係」,但緬甸前任政府往往把印度當成平衡中國的有價值夥伴。
簡而言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印度陷入困難的境地。理想上,印度可以持續加強與西方民主國家的關係,尤其是澳洲、法國、日本、英國與美國,並與此同時維持與俄羅斯傳統的緊密連結,並希望可以對抗中國進一步侵犯印度的核心安全利益。相反的,印度發現自己進退兩難,印度可能一方面惹惱西方,一方面又把俄羅斯輸給中國懷抱,甚至巴基斯坦在跟阿富汗與伊朗改善關係後,在克什米爾也更加大膽起來。
烏克蘭的衝突帶頓大戰略巨大的挑戰。不結盟對一個有鄰邦侵犯領土的國家已經不再是選項,印度傳統’上不願意在主要國際議題選邊站可能在不久的未來,當需要其他國家支持時,證明代價高昂。這將是莫迪要面對的抉擇。
(責任編輯:張育軒)
(原標題為《The Nuclear Threat Is Back》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