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冠狀病毒視角:中共掩蓋疫情維持權威 武漢肺炎失控元凶

裴敏欣(Minxin Pei)    2020年01月31日 07:00:00

 





 




裴敏欣



 



● 華裔美國政治學家,專長中國政治經濟、中美關係



● 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



● 著有《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的潰敗》(China’s Crony Capitalism)




 



從中國武漢市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至今已經傳染超過4000人,大部分是在中國,也包括一些其他國家,像是泰國、法國、美國等,造成100多人喪生。中國多次爆發非典型性肺炎(SARS)和非洲豬瘟等疾病,官員顯然清楚了解必須加強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那麼為什麼還會發生這樣的事呢?



 



歷史在中國重複上演,不足為奇。為了維持權威,中國共產黨必須讓老百姓相信:一切都在計畫之中。這代表政府不會採取必要的措施回應,反倒是有系統地掩蓋醜聞和缺陷,否則會顯得中共的領導層管理不善。



 



這類病態的保密工作阻礙當局迅速回應流行病的能力。如果衛生部長等中國官員不刻意對大眾隱瞞資訊,2003年的SARS疫情原本可以更快受到控制。一旦展開合理的疾病控制和預防措施,SARS病情在幾個月內就獲得控管。



 



但中國似乎並未從中汲取教訓。今天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和SARS當然存在著重要的不同之處,包括大為強化的疾病監控技術能力,但中共掩蓋的習慣並未改變。



 



平心而論,表面上來看,中國政府在最新疫情面前似乎變得更加迅速。然而,最初疫情報告出現在12月8日,但武漢市衛健委拖了好幾周才發布官方通告。之後,武漢官員又低報疫情的嚴重程度,故意壓制新聞報導。



 



通知說,沒有跡象表明這種新疾病能夠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並聲稱沒有醫療工作者被傳染。武漢衛健委在1月5日重申了這些資訊,但當時已有59人確診。哪怕在1月11日報告首例死亡病例後,武漢衛健委仍然堅持沒有跡象表明有人際傳播,也沒有醫護人員受到影響。



 



在這整個關鍵階段,極少有新聞報導疫情爆發。中國的新聞審查機關恪盡職守,將提及疫情爆發的消息從公共領域抹除。現在要這樣做,比在SARS疫情期間還要容易多了,因為政府大大收緊對網路、媒體和公民社會的控制。警方因散播疫情「謠言」而訓誡相關人員



 



根據一項研究,中國通訊軟體微信(WeChat)上提到疫情爆發資訊,在12月30日至1月4日間迅速增加,此時也是武漢市衛健委首次承認疫情前後。但隨後,提及的次數又快速暴跌。



 



1月11日,首例死亡病例曝光,提及新型冠狀病毒的次數略有上升,但隨後又迅速下降。1月20日,當天武漢報告136起新病例,北京和廣東也出現了病例。在此之後,政府才收回審查。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提及又爆發性成長。



 



但是,中國政府為了保護自己的形象,付出慘痛的代價,因為他們耽誤了最初的疾病控制。此後,政府當局轉換態度,現在的策略是以雷厲風行的作風證明政府重視疫情:總人口3500萬的武漢和相鄰的湖北省各市均發布了旅行禁令。



 



目前,仍不清楚哪些措施是必要和有效。清楚的是中國一開始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處置失誤導致數千人被傳染、數百人死亡,飽受債務和貿易戰重挫的中國經濟再遭受攻擊。



 



但也許整個故事中最悲劇的部分在於,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期待下次情況會有所不同。一黨制國家的生存依賴秘密、媒體壓制和限制公民自由。因此,即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求政府提高處置「重大風險」的能力,為了維護中共的權威,中國仍將繼續危害自己 —— 以及全世界——的安全。



 



當中國領導人最終宣布取得對當前疫情的勝利時,他們必定會將功勞歸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真相正好相反:黨要為災難負責。



 



(責任編輯:林思怡)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Coronavirus Is a Disease of Chinese Autocracy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