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魯爾
• 印度前外交部長
• 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
• 現任印度國大黨籍議員
印度在三年裡成功將自身國家形象重新形塑為擁有全球最快速成長之自由市場的民主國,使得各國元首爭相造訪新德里之虞的同時也造成大量外交使節的負擔。但就在數個月後,此番景象都開始分崩離析。
在1991年印度進行涉及範圍廣泛的經濟改革後,它的國際聲望也呈現穩定上升的情況。印度在國際上早已被視為一個逐步成長的民主政體,並作為在自由開放的社會有能力妥善處理民族多樣性的典範。
其在經濟影響力的提升及日益興盛的市場規模亦提高了國家的討喜程度。印度在成功將自身形象轉變為擁有全球最快速成長之自由市場的民主國家後,要面對的則是各國元首爭相造訪新德里並造成大量外交使節之負擔。
不過在近幾個月,這一切都開始分崩離析。
原因不難發現。印度國內的政治環境已深受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民族主義政權之毒害,這都歸咎於其政權一系列頗具爭議且帶著近乎於「伊斯蘭恐懼症」等煽動性政治說詞的社會歧視政策。
此外,一連串糟糕的經濟決策,其中特別以廢除貨幣使用與全國性商品服務稅在施行上的拙劣表現為例。此舉不僅造成許多小型企業的倒閉,間接導致數百萬人失業,進而重創整個印度社會。
在經濟上的挫敗促使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簡稱BJP)加深其受印度民族主義(Hindutva)思想之成見所鼓舞的政治意圖。
受BJP的政策與態度所煽動的一連串決策亦間接暗示了印度境內1.8億穆斯林的眾多人口間深厚的疏離感。近年來,BJP已將名為talaq-e-biddat的一項伊斯蘭離婚登記視為違法,廢止印度唯一大部分居民為穆斯林的查謨和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所享有的自治權。
BJP也組織行動並替一項最高法院針對印度教徒毀壞清真寺行為之判決進行慶祝,另外也修改印度公民法,只將公民身份快速通關開放給來自三鄰國的非穆斯林難民與移民。
這些舉動引起了全國數週的抗議並推翻了印度的多元世俗主義。而這還不是最糟的。針對新德里與北方邦抗議,官方則以高壓殘暴手段予以回擊。
造成27名穆斯林抗議民眾遭射殺身亡,校園學生受到入侵攻擊之慘劇亦動搖了印度作為受人欽佩民主國家的聲望。
「印度的崛起」之論點是建立在印度的經濟表現與潛力,以及透過極度和平方式處理其內部民主分歧的成功上面。迅速的經濟成長提供了與外國合作的機會;周邊國家想藉鄰近地域之便從中獲利,而大國看到的則是一個值得伸出橄欖枝的有利夥伴。
印度跟以威權國家崛起的中國情況是完全相反的。其國家制度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更加討喜且正好運行成功的。
好景不常,因為狹隘政黨之政治目標所驅使的BJP爭議性教派主義,印度在國際社會上之聲譽從來沒有如此低劣過。
印度國內的近期行動所導致之後果不僅包括使得鄰近孟加拉與阿富汗等穆斯林友國處於尷尬局面,外國投資者信心受到動搖,與美國國會幾位頗具影響力之議員相互敵對,還讓其政府受到了外界的一致非難。
許多主流報紙不論是右派的《華爾街日報》及《金融時報》,亦或左派的《衛報》與《華盛頓郵報》皆針對印度近幾個月之作為出版了相關批評社論。負面的報導評論每天也都是炮火猛烈。
在國內,即便是對政治議題習慣保持沉默的中立人士也都表達了他們的憂慮。前印度外交官希夫尚梅農(Shivshankar Menon)最近將造成印度受到孤立並持續與巴基斯坦被並列提及為心胸狹隘國家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形容是當局咎由自取。
他更提及政府頗具爭議性的政策給了對手「攻擊我們的管道」,也讓其國家除了印度僑民及一些歐洲議會的極右議員以外毫無國際支持。
幾位世界元首包括法國總統馬卡洪(Emmanuel Macron)、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參訪的挪威國王哈拉德五世(Harald V)以及聯合國的人權難民組織皆對有關當局的近期行動提出批評。40年以來,喀什米爾第一次被列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討論事項。
撇開新德里與華府不談,建立在美國擁有25年歷史牢固雙邊關係上的兩黨共識也已被打破。
尤其因為印度如今極度依賴貿易輸出及外資,國際社會的觀感也變得比以往來的更加重要。外資需要的是未來長遠的互信關係,而這非常容易被消磨殆盡。
全球越來越將印度視為一個胸襟狹隘沒有包容心的國家。不僅造成印度信譽評價的下滑,七個國家亦對其發出了旅遊警示。
印度在經濟表現上的頻頻出錯及國內的政治分歧已經替自己在日漸艱難的外部環境中製造了新的外交政策挑戰。
以交易導向為主的川普總統用著成本效益視角在看待美印之間的關係,而中國主席習近平則是加強其對印度周邊敵國巴基斯坦的支援。身處於國家與全球間的無法預知性之中,印度在21世紀原本擁有美好前景的國際地位亦再次地受到各界質疑。
印度當局似乎對其國內政策所招致之後果毫無警覺。
可以推斷一個身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二十國集團(G20)與金磚四國(BRICS)的會員國,並且擁有13億人口國家之事實是無法被忽視的。而印度當局仍舊活在其施政收穫了大量支持的自我安慰之中。
不過,如果印度被看作是這樣固執己見,其政府又沈浸在毫無包容心的多數決主義裡,恣意操縱人民宗教進而造成分歧的國家大也不必幻想將來哪天有任何需求時,國際社會願意伸出援手。
(翻譯:簡暘軒,責任編輯:吳洛瑩)
(原標題為《Pariah Indi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