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拉達克視角:中國在LAC採切香腸戰術 考驗印度守土決心

塔魯爾(Shashi Tharoor)    2020年06月11日 07:00:00



 



 



 




塔魯爾



 



• 印度前外交部長



• 聯合國前助理秘書長



• 現任印度國大黨籍議員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舊稱武漢肺炎)並非2020年越過印度邊界的唯一威脅。



 



根據印度國防部的令人震驚的報導,中國在雙方位於喜馬拉雅邊境沿線有爭議的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 , LAC)部署了大量部隊,迄今為止,這些犯罪行為發生在世界上最長,爭議最嚴重的邊境上的四個地點,成千上萬的中國軍隊出現在錫金(Sikkim)和喀什米爾山谷(Kashmir Valley)東北部的拉達克地區(Ladakh region)。



 



印度認為中國士兵佔領了印度自認的領土,儘管1962年短暫而血腥的邊界戰爭,印度因準備不足的戰力而告終,但近半世紀以來,中國和印度在共同邊界上設法維持一種不安卻可行的共存生活方式。



 



自1976年以來,激怒的槍聲從未響起,中印兩國對彼此的部隊移動也輕描淡寫,理由是雙方對LAC的真實位置存在不同看法,更何況LAC從未被正式劃定。



 



由於這些繁瑣的條件,估計每年沿LAC約發生400次對峙,所有對峙都被迅速消除。



 



但是這次不同了。



 



據報導,中國軍隊已挺進了中國傳統上認為屬於印度一側的領土,不僅在中國巡邏,而且在班公錯湖(Pangong Tso Lake)附近佔領了高地,這已非巡邏而已,中國在爭議地區確立了存在(帳篷、混凝土結構和數英里的道路)。



 



顯然,這些侵略遭受印度的抵抗。



 



僅在5月,印度和中國士兵間就發生了兩次肉體衝突,導致雙方數十人受傷,儘管雙方在2017年在不丹Doklam高原發生類似的對峙,但當時事發在第三國。



 



這次,印度有充分的理由將中國的行為解釋為「直接侵略(direct aggression)」。



 



沒錯,Doklam僵持局以中國軍隊退出告終,就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4年首次訪問印度期間在拉達克的同一地區發生的類似事件那般,但是,2020年的中國已更強大、更自信,渴望拋棄並重塑中美「脫鉤」後的新時代。



 



這次,中國絕不單方面撤出。



 



世界仍在關注,儘管中國官員稱局勢總體穩定、可控,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和俄羅斯最近發表的聲明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問題不在於中國正在計劃進行全面戰爭或大規模軍事行動,相反地,它使用的是「薩拉米切香腸戰術(salami tactics)」:輕微的軍事入侵,帶給印度小規模的軍事挫折。



 



中國人可能出於防禦目的佔領幾平方公里的領土,然後宣布和平,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它考驗了印度的決心。



 



由於印度政府承受不起中國最近的侵略,因此據報導,印度已在準備長期的對峙,尤其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民族主義「強人(strongman)」政權,在冒著容易被公眾激怒風險的印度民眾前,莫迪不能丟臉。



 



但是,即使換做另一位領導人,印度政府也會對諸如巴基斯坦這類的「侵略者」證明不會輕言退縮。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可能會宣稱是印度先在 LAC沿線的基礎設施建設引起的,但這些項目其實早已完成,2018年夏天,當時由我擔任主席的印度議會對外事務委員會走訪問了邊境地區,發現那裡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同時,中國也一直在LAC一側修建全天候道路、鐵路甚至機場。



 



在LAC地區,中國還擁有優於印度的常規軍事優勢;但是印度的供應線較短,足以維持山區駐軍。



 



中印關係即使不復雜,也沒有什麼了不起。



 



1962年中印邊界戰爭的創傷從未癒合,但雙方年度雙邊貿易已增至近1000億美元,儘管絕大多數都對中國有利,此外,中國利用與巴基斯坦的聯盟,在南亞刺穿、分散和限制了印度。



 



中巴經濟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更是習近平「一帶一路」倡議的閃亮明珠之一,貫穿的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地區,中國也承認是具爭議的領土。



 



中國還繼續重申直接對印度領土的主權,特別是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state of Arunachal Pradesh),它被稱為「南方西藏(South Tibet)」,在這種背景下,類似當前僵局的事件應被理解為:中國為控制印度的更大戰略。



 



印度外交政策分析家對此有所了解,同時警告,由於中國最近的好戰行為明顯標誌著邊界長期狀況的轉變,也預示著中國自稱「和平崛起」的終結。



 



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似乎更願意公開證明它是亞洲的主要力量,透過在印度邊界上採取強硬立場,中國希望向世界(特別是美國)展示,不受川普(Donald Trump)的大肆恐嚇,其他亞洲國家也應加入中國的行列。



 



目前,印度官員宣布,與中國的高層軍事談判已達成協議,雙方將根據各種雙邊協議,以和平方式解決邊境地區的局勢。



 



但,正如僵局所顯示的,雙方對這些雙邊協議的含義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中國是否會真正從有爭議的地區撤軍尚待觀察。



 



一如既往,魔鬼藏在細節中(The devil, as always, is in the details.)。



 



顯然,印度和中國需要敲定永久性邊界協議。



 



中國長期以來始終認為,正式的邊界解決方案最好留給子孫後代,這是因為中國的地緣政治實力、談判地位每年都在增強,中國押注、推遲解決的時間越長,獲得所需邊界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時,中國將在LAC採有限的侵略行動,迫使印度保持平衡。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China’s “Peaceful Rise” Vanishes in Thin Ai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