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中國視角:雙循環戰略的提出 不意味正退出世界舞臺

沈聯濤(Andrew Sheng )& 肖耿(Xiao Geng)    2020年09月30日 07:00:00

沈聯濤



● 香港大學亞洲全球研究所傑出研究員




 




肖耿



● 香港國際金融研究所主任



●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




 



中國領導人目前正在對涵蓋2021-25年的第十四個5年規劃進行最後調整。 但該規劃的一個新方針,即所謂的雙循環發展戰略,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許多人擔心,正當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之時,中國正在「向內轉」。 這些恐懼是因為看錯了中國戰略的實質內容及可能的影響。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雙循環戰略意味著中國的長期發展將主要依靠生產、分配和消費的「國內循環」。 這確實將減少中國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正在退出世界舞臺。 要理解中國戰略的真正含義,首先必須理解中國政策制定者是如何考慮中國的長期發展軌跡與經驗的。



 



與通常擁有法學或經濟學學位的西方領導人不同,中國的決策者大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 因此,他們更有可能從系統的角度進行思考。 中國的五年規劃包含許多系統與工程術語,如頂層設計、網路環節、平臺、流程等。 這意味著中國政策制定者不僅會考慮主流的微觀(micro)和宏觀(macro)經濟模型,還會考慮系統(meta元觀)及制度(meso中觀)因素。



 



在元觀或系統層面上,中國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正是其核計畫之父錢學森描述的一個「開放複雜巨型系統」。 正如錢和他的合著者所指出,不能指望使用西方流行的「精準科學」及其隱含的簡化模型推理方法來管理這種「開放複雜巨型系統」。 相反,需要應用 「從定性到定量的系統綜合工程」方法,即首先通過定性分析的過程獲得對系統實際運作規律的真正理解,然後再用經驗事實對總結出來的系統運作模式進行嚴格測試。



 



鄧小平用樸實生動的「摸石頭過河」理論總結了這種實事求是處理複雜現實世界問題的方法。 幾十年後,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將這一概念進一步發展,提出定性的因素(例如流行故事)是可以影響複雜的現實世界的,而這對我們能夠準確地解釋一些市場與社會中的現象與結果至關重要。



 



在中觀或制度層面,雙循環戰略強調的是通過改革與開放來改善機制提高效率。「循環」的概念源自「循環經濟模式」的流行,是一種減少消耗和浪費,從而實現自然資源再生的系統方法。



 



雙循環發展戰略是建立在中國作為全球工廠而積累的豐富製造業發展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之上。全球供應鏈是通過多重週期性的生產、分銷、和創新過程來運作的,其中內在的市場化自我協調和自我同步流程與功能非常關鍵。



 



當這些流程、週期、和反饋回路與政府的政策和監管程式無法很好地匹配同步時(例如稅收或官僚壁壘過高),供應鏈就會斷裂或停滯。 雙循環戰略旨在採用靈活、可適應、制度性、及結構性的改革與開放政策來避免這種阻礙。



 



專注於改善內部系統運作效率對於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這不僅是因為全球宏觀經濟動盪加劇,也反應了新冠疫情在全球大流行的衝擊。疫情凸顯了現有的「無庫存即刻」全球供應鏈系統的脆弱性,也觸發了「去全球化」的浪潮。



 



與此同時,中國與其最大的交易夥伴美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正在升級。例如,川普總統的政府最近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來打擊非常流行的由中國企業提供的移動應用程式微信和抖音在美國的運營。 現在看,中美經濟部分脫鉤的機率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大



 



中國的雙循環戰略是對其面臨的迅速變化的內外部壓力的務實回應。 政策制定者的目標是通過利用中國14億人口(包括4億中產階級消費者)來增強供應鏈韌性和市場的彈性。



 



這就將我們帶入微觀層面的考慮。 鑒於中國的幹部選拔制度,只有在地方各級「一線」崗位經受工作考驗的管理者才有可能晉升到最高決策層。他們必須擁有直接領導鄉村、城市、以及省級的地方發展經驗,包括硬的(物質)和軟的(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這些經驗使得中國的領導人熟悉基層百姓的需要,並能夠駕馭動態高效的經濟與社會工程。



 



如今,大多數中國企業以及地方政府都在努力適應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市場環境。 雙循環戰略將通過建立更自由、更統一的全國市場來促進物質、資金、人才、產品和服務、技術和資訊的流通,並確保系統內的所有利益相關方對未來發展形勢有更切實的預期。



 



但是,重視與加強國內生產和消費循環並不意味著會破壞其國際貿易、投資、旅遊和教育網路。 實際上,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其經濟,特別是在金融市場方面。 雙循環意味著國際循環將以補充國內經濟循環的方式而深入與擴展。



 



如果世界其它地區希望與中國合作,例如開發綠色產品和服務,中國將願意承擔國際合作的義務。 否則,中國將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包括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以及快速增長的創新能力,來維持其自身的增長和發展。 簡而言之,如果世界上一些國家還沒有準備好與中國合作,中國也可以適應世界的兩極化。



 



從「中國製造2025」到「一帶一路」倡議,世界經常將中國提出的一些務實及長期發展戰略、政策、及項目誤解成另類或破壞性的謀略。 顯然,中國無法控制其他人如何解釋其行動,但也不會改變其成功的政策來安撫批評者。 實際上,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中國將成為在2020、2021兩年實現正增長的唯一主要經濟體。因此,中國沒有理由去改變其行之有效的政策。



 



(本篇由PS官方提供翻譯,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Making Sense of China’s New Plan》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