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競爭視角:美國傲慢與中國民族主義 都同樣危險

 奈伊( Joseph S. Nye)    2021年03月07日 07:00:00



 




奈伊



• 哈佛大學教授



• 曾任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院長、美國國防部助卿



• 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與巧實力(smart power)論述




 



當中國外長王毅最近呼籲重塑美中雙邊關係時,一位白宮發言人回答,美國將美中關係視為需要實力支撐的強勢競爭關係。顯而易見,拜登總統政府並不只是在單純逆轉川普的政策。



 



有些分析人士指出,修昔底德將伯羅奔尼撒戰爭歸因於斯巴達人對雅典人崛起的恐懼,他們相信,美中關係正在進入一個衝突時期,即原有霸主與日益強大的挑戰者之間相互抗衡。



 



我並不持如此悲觀的態度。我認為,經濟和生態領域的相互依存降低了爆發真正冷戰的機率,更不必說熱戰了,因為兩國均有動機在若干領域進行合作。與此同時,誤判的風險是永遠存在的,有人認為,存在「夢遊」般爆發災難的風險,就像一戰時曾經發生過的那樣。



 



誤解權力平衡變化的事例在歷史上數不勝數。例如,當尼克森總統在1972年訪問中國時,平衡其所認為的蘇聯對日益衰落的美國所構成的越來越嚴重的威脅是他希望看到的結果。  但尼克森眼中的衰落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因人為因素而佔據全球總產量的超高比重逐漸恢復正常。



 



尼克森宣告了多極化,但隨後卻迎來了20年後蘇聯的解體和美國的單極時刻。今天,某些中國分析人士低估了美國的韌性,並預測中國將處於主導地位,但事實證明,這也可能是一種危險的誤讀。



 



美國包含具有經濟和政治動機高估或低估中國實力的機構,而美國人高估或低估中國實力同樣是危險的。以美元計價的中國經濟規模約為美國的2/3,但許多經濟學家預測,中國將在21世紀30年代的某個時點超越美國,這取決於人們如何看待中美兩國經濟的增長率假設。



 



美國領導人是否會以允許建設性關係的方式來承認上述變化,還是會向恐懼低頭?中國領導人會不會更加冒險?抑或中國和美國民眾將共同學習在實力均衡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合作從事全球公共產品的生產活動?



 



還是否記得修昔底德將撕裂古希臘世界的戰爭歸咎於兩個理由:新勢力的崛起,以及由此給原有勢力造成的恐懼和擔憂。第2個理由與第1個同樣重要。美中兩國必須避免將恐懼放大,從而導致新的冷戰或熱戰發生。



 



即使中國真的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國民收入也不是衡量地緣政治實力的唯一指標。中國在軟實力方面遠遠落後於美國,而美國的軍事支出近乎中國的4倍。儘管中國軍力近年來不斷增強,但深入研究軍事平衡的分析家所得出的結論卻是,中國無法,比方說,在西太平洋地區把美國趕出去。



 



另一方面,美國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經濟體和最大的雙邊貸款方。今天,中國已成為近100個國家最大的交易夥伴,而以美國為最大交易夥伴的則僅有57國。中國計畫未來十年通過其一帶一路計畫出借超過1兆美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而與此同時,美國則削減了對外援助。中國將會憑藉其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海外投資和發展援助而取得經濟力量。中國相對於美國的總體實力很有可能會提高。



 



儘管如此,實力平衡是很難判斷的。美國將保留某些長期實力優勢領域,與中國的某些弱勢領域形成鮮明的對照。



 



其一是地理位置。美國一直被海洋和極有可能保持友好關係的鄰國所包圍著。而中國則與14個國家接壤,與印度、日本和越南等國的領土爭端對其硬實力和軟實力起到了限制作用。



 



能源是美國擁有優勢的另外一個領域。10年前,美國仍依賴能源進口,但葉岩革命卻將北美從能源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與此同時,中國卻更加依賴中東的能源進口,而且中國能源必須依賴海上運輸,並因此凸顯出中印關係問題重重。



 



美國還具有人口優勢。它是唯一一個預計將保持其全球人口排名(第三位) 的主要發達國家。儘管美國人口增速近年來有所放緩,但卻不會像俄羅斯、歐洲和日本那樣轉為負數。與此同時,中國卻理所當然地應該擔心“在變富之前就已經變老”。印度將很快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中國勞動力則早在2015年就已經達到了頂峰。



 



美國同樣在(生物、奈米和資訊等)關鍵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上述技術是21世紀經濟增長的核心。中國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發工作,而且在某些領域保持著良好的競爭態勢。但全球排名前20位的研究型大學中有15所在美國;而中國則一所都沒有。



 



中國主導世界秩序(Pax Sinica)和美國衰落的鼓吹者未能對所有類型的實力資源進行考量。美國的傲慢總是危險的,但可能導致反應過度的過分恐懼也是一樣。中國民族主義崛起同樣危險,加之對美國衰落的深信不疑,導致中國更願意冒險一搏。雙方都必須謹防局勢誤讀。畢竟,我們所面臨的最大風險往往是自身犯下致命的錯誤。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What Could Cause a US-China War?》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