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毅仁
●《紐約書評》前編輯
● 著有《東京情史:回憶錄》
美國是否會甘冒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爆發災難性戰爭的危險去保護中華民國,也就是眾所周知的臺灣?拜登總統上周明確闡述了他的觀點。他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之間的競爭視為全球民主和專制制度的衝突,而中華民國則無疑是亞洲最為成功的民主國家之一。
1954年,艾森豪總統威脅要在中國炮擊臺灣沿海附近的一座岩石小島後使用核武器,而當時的中華民國依然是一個軍事獨裁政權。但當時的情況與現在有不小差別。美國按條約規定有義務保護臺灣。1972年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時任總統尼克森同意(agreed )臺灣是「一個中國」的組成部分, 而卡特總統則在1979年廢除了這項國防條約。美國是否仍然會為臺灣而捲入戰爭已經成為一直以來被季辛吉稱之為處於戰略模糊地帶的問題。
結果導致美國在東海地區的軍事承諾處於一種非常奇特的狀態。與日本簽訂的一項防務條約要求美國保護幾座無人居住的小島(這就是所謂的尖閣列島或中國所稱的釣魚島),但卻無需保護擁有2,300萬民眾的民主臺灣。
有實際原因能夠解釋為什麼中國對臺灣發動軍事攻擊仍然可能會引發與美國的戰爭。中國控制東海可能威脅日本和韓國的安全。坐視這種情況發生可能會在東亞引發一場危險的核軍備競賽。同時,臺灣還擁有高度先進的電腦技術,而美國及其民主盟友則不希望這些技術落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手中。
而後是歷史遺留因素。雖然我們並非由過去所決定,但無視過去卻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危險。儘管帶來某些效果的可能是虛構的神話,但神話的力量卻可能超過現實。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的核心是以偉大復興來洗刷國恥的理念。根據這種說法,至少100年來,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30及1940年日本野蠻侵略期間,中國一直遭受列強的侮辱、欺淩和霸佔。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復興才能確保歷史永遠不再重演。
這樣的說法通過愛國博物館、紀念館、影視劇、書籍、音樂劇,當然還有歷史教科書等方式在全國各地流傳。在目前的中國官方言論中,正在弱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是復仇民族主義佔據主導地位的一個理由。因為仍然相信陳舊教條的中國人,甚至共產黨人實在太少,共產黨需要一個新的理由來為自己對權力的壟斷進行辯護。洗刷過去的恥辱已經成為一個有力的理由。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佔領,作為其1895年打贏中日戰爭的戰利品,至今仍讓人耿耿於懷。人們並不在乎中國的皇帝從來都不關心臺灣。被羞辱的根本不是中國民眾,甚至不是中國也不重要,當時,被羞辱的其實是由滿人統治的清帝國,而1911年由漢人領導的中國革命已將清王朝推翻。所有這一切都無關緊要:黨將恢復和保留清帝國的遺產,如臺灣和西藏,視為一種神聖的愛國義務。
影響美國人的則是一段完全不同的歷史——他們對這段歷史甚至並不負有直接責任。簽署1938年慕尼黑協議的是英國的張伯倫,這份協議坐視希特勒領導的德國開始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張伯倫的名字將永遠與懦弱的綏靖政策聯繫在一起,而邱吉爾則成為偉大的戰爭英雄。
但慕尼黑協議一直如復仇的幽靈般困擾著美國的外交政策,這種困擾甚至可能比英國還要嚴重。歷任總統和總理都懼怕被拿來與張伯倫相比較,同時夢想成為邱吉爾般的英雄。「1938年」從戰後以來幾乎出現在美國每一次外國危機的政治辭令中。杜魯門總統在1950年朝鮮戰爭伊始就引用了這個詞,當時他發誓要「遏制」共產主義的發展。
1954年,當英國人拒絕向越南派兵協助法國與胡志明作戰時,艾森豪居然指責邱吉爾「推動第2個慕尼黑協議」。而且這種情況一直沿續了下來。20世紀60年代,還是在越南,尼克森和其他人再次警告了慕尼黑協議的風險。最近,在美國所領導的反對海珊的戰爭中,布希父子兩任總統都把海珊這位伊拉克獨裁者比作希特勒,並幻想自己扮演邱吉爾的角色。在那場戰爭爆發前,英國首相布萊爾讀了張伯倫的日記,以便瞭解什麼事不能做。
或許在當今世界,因為一場超級大國衝突可以摧毀絕大部分人類,中國和美國能夠在臺灣問題上避免爆發戰爭。迄今為止,中國似乎一直在玩一場誰是懦夫的遊戲,探查臺灣的防禦力量、飛入臺灣領空、加強海軍巡邏,進行為入侵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同時「在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問題上發表挑釁性言論」。而美國的回應則是加強對台武器運輸以及有關新冷戰的強硬言論。
誰是懦夫的遊戲考驗的是誰先崩潰,因此可能迅速升級,而且可能帶來不可預測的局面。受制於歷史的鬼魂導致雙方都更難退縮。如果雙方拒絕在危機爆發時後退一步,那麼所有人都會面臨輸的結果。
(本篇翻譯由PS官方提供,責任編輯:張育軒)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