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論壇》印度視角:西方媒體瞄準火葬堆 對毀滅性的疫情麻木不仁

錢勒尼(Brahma Chellaney)    2021年05月16日 07:00:00



 



 




錢勒尼



• 印度前國安會顧問



• 現職為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戰略研究教授



• 主要研究領域為亞洲政經局勢



•著有9本專書,包括《亞洲神力:中國、日本與印度的崛起》、《水資源、和平與戰爭:面對全球水危機》等




 



報導任何大規模悲劇時,新聞業的基本原則是要謹慎對待受害者與正在哀慟中的人。同時扮演國際媒體角色的西方媒體通常在自家恪遵這項原則,但當它們在報導非西方社會中發生的災難時就會把這項原則拋諸腦後。



 



印度毀滅性的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報導就是一個例子。西方媒體充斥著遺體的照片,還有許多真實的畫面;但若這樣的災難發生在西方國家,媒體報導中通常不會出現這些畫面。單歐洲跟美國就佔了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一半,但在這個情況下,西方媒體就避免呈現這些悲慘的景象。



 



電視台人員闖進急診室,搶拍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的畫面,這種事情就算在歐美國家的疫情高峰期也是無法想像的。然而這樣的畫面已從印度的醫院向國際放送,媒體毫不擔心他們這樣闖入會如何影響生死攸關的決定。電視台的記者還湧入剛痛失至親的印度家庭,將他們私人的哀慟變成供西方國家消費的公開景象。



 



當報導自己國內舉國同悲的事件時,這些媒體組織就要小心得多。舉例來說,紐約市在前陣子為容納突增的新冠肺炎死者挖掘新的大型公墓,相關的報導中就使用薄霧籠罩的樹林圖像來代替現場照片,來避免讀者產生不快。相較之下,印度的這一次疫情經驗就會以大量遺體在火葬堆上火化的畫面被人們所銘記,而這些畫面就是由西方媒體傳播出去給全世界的。



 



喪葬的篝火是西方小說、遊記與畫作中關於印度的一個經典形象。西方媒體透過將鏡頭對準燃燒的火葬堆,來滿足西方觀眾對印度教火化死者傳統的病態迷戀(儘管這個環保的火化傳統在西方也漸趨流行)。這些新聞工作者完全忽略的是,在報導中秀出火葬堆的可怕圖像,是對印度人民的家務私事一種荒誕又極為無禮的入侵。



 



這已不是西方媒體第一次對發生在他國的災難麻木不仁了。在2011年福島核災的相關報導中,與更駭人的核輻射外洩消息相比,災民被視為次要的問題。西方媒體的報導中也充斥著不適當的文化與種族刻板印象:留在現場處理發生事故的核能反應爐的工人被稱為「核災武士」、「人類的祭品」還有「神風核能忍者」。



 



事實上,由於福島預防性地疏散了10萬名居民,核災當地無人傷亡。但這項事實並沒有阻止西方媒體將車諾比事件與福島核災做錯誤且煽動性的比較,助長閱聽人的狂熱情緒。在這些聳動的報導之後,貨櫃船開始避開日本的港口(即使是離福島很遠的港口),並且有數個國家開始從東京等地撤離僑民。



 



西方媒體對非洲的做法也大同小異,它們將非洲描繪成一個有成群粗人、災禍不斷且居民臉上罕有笑臉的一塊大陸。2014年至2016年間的伊波拉疫情橫掃幾內亞、賴比瑞亞與獅子山共和國,最終奪去了11,325條人命;這兩年在西非伊波拉疫情中喪命的人數,與三個月前,美國每兩天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相去不遠。儘管如此,西方媒體對伊波拉疫情的幾乎所有報導都仍是關於屍袋、傳統喪葬習俗以及西非當地的葬禮。一位為《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撰稿的自由攝影記者跟隨西非的收屍人,記錄西非人民的所受的苦難、遭遇到的死亡及絕望,其作品於2015年獲得普立茲特寫攝影獎(Pulitzer Prize for Feature Photography)。



 



與此同時,我們的時代中規模最大的全球公衛災難——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導無一出現在2020普立茲獎的任何得獎或提名名單中。六月,2021普立茲獎公佈時,若最後獲獎者是以記錄下西方國家在新冠疫情中之死亡的新聞工作者,將會跌破眾人眼鏡。西方媒體那些毫不修飾地講述苦難、悲痛、絕望及蒙昧的報導,往往是來自遙遠的土地;我們極少在媒體上看到身亡的美國士兵的照片,但同樣的情況,若換成阿富汗、伊朗或其他國家的陣亡士兵,他們的相片就非常常見。



 



西方媒體的確不應該被視為一體,英美兩國的媒體在其中佔據主導地位。當自家傳出壞消息,西方媒體也並不反對針對該事件大肆報導。但整體遵循的模式是很明確的:西方媒體關於其他地方發生的悲劇所做的報導,其中經常偷渡文化的刻板印象,以及對於隱私與尊嚴的侵犯,這兩種情形在它們自己的國家皆是不可能被接受的。



 



這樣的雙重標準具有重要含義。居主導地位的西方媒體如何呈現新聞,往往形塑國際對一事件的認知。正如伊波拉疫情的例子,那些駭人聽聞的圖像與故事使我們認為這是一齣比實際情況更慘、且更普遍的悲劇。伊波拉病毒的確診及死亡案例幾乎都在幾內亞、賴比瑞亞與獅子山共和國等三個西非國家,但「伊波拉病毒」卻已經跟整個非洲掛鉤。



 



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是傳遞資訊,不是用侵擾、窺探隱私,且以收視率為大的悲劇相關報導,濫用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們所受的磨難。優秀的新聞業應該要超脫陳腔濫調的報導還有對「衝擊程度」(shock value,意指一個圖像、文本或其他媒體能夠引起強烈負面情緒反應的程度)的依賴。冠狀病毒正在迅速突變,並發展出危險的變種病毒株;如今的我們極需關於這些議題更負責任且更謹慎的報導。



 



(翻譯:廖偉丞,責任編輯:張育軒)



 





 



© Project Syndicate





 



(原標題為《The Lurid Orientalism of Western Media》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